细节呈现获高度认可 《中国医生》医学顾问揭秘幕后创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09 16:28

7月9日正式上映的《中国医生》让人感觉在看一部震撼的战争片。回到了2020年新冠肺炎弥漫的硝烟中,而医护人员们如同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用英雄般的气概抵抗着病毒给人性注入的恐惧,那分秒必争的抢救镜头更是让人以真切的角度去反思生死。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艰难的战役,那么,武汉则是战况最为激烈、战情最为凶险的前线,《中国医生》用紧凑的故事串接起这段带着痛与温暖的中国记忆,让人们得以近距离地去了解这座城市如何战胜疫情,守住了生命的堡垒。医护工作者在这里付出了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他们的镇定与失控、他们的绝望与勇气。

影片对当时情况的真实还原和细节呈现,得到了参与过抗疫的医务人员的高度认可,来自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冉晓、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护士长刘雪晴担任了《中国医生》的医学顾问。

导演刘伟强片场内严厉可怕 片场外随和暖心

问:请讲一下你们对导演刘伟强的印象吧。

冉晓:前期还没开拍的时候,觉得导演很随和,是很容易亲近的一个人。我们有时候在做陪练,导演冷不丁就从外面进来了,坐在后面认认真真地听我们讲课,还问问题。他问得很专业,我想他怎么能知道这么深入,后来他跟我说所有抗疫相关的媒体报道、纪录片他都看过,他说这是他的一个使命,要把中国医生在抗疫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奉献和牺牲真实地还原,所以他在开拍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

平时,他对我们医生团队也特别关照,中国医师节那天,我们还在这边讲课,他就带领全剧组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端来蛋糕,祝我们医师节快乐。十多年来的医师节,这应该是最有意义,最独特的,让我们真的很感动。

开拍之后,我感觉导演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大笑),在现场特别特别严厉,对细节的把控特别严苛,不容有一点点差错,我跟在他后边的时间最长,他在哪儿我必须要跟在哪儿,他问我冉老师这可不可以,这对不对,一旦我说可以,就算是拍完了,也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后面如果觉得有一点点错误,需要去改的时候,就会被导演“批评”(笑),所以对我们来说压力也特别大。

每次开拍之前,通告单出来的时候,我心里就要自己过一遍,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到,导演可能会问什么问题,第二天拍摄的时候要一遍过,不能出现拍完之后有东西不行,第二天再重拍,就不太好。导演也找我解释过,说冉医生我们拍戏就是这样子的,如果现场有什么问题,随时要提,没有关系的。该改的还是要改,前提是一定要保证拍摄出来的画面符合抗疫时的场景和原则。

对于《中国医生》的拍摄,我感觉第一是特别特别紧张,第二是导演非常非常专业,第三个就是拍摄效率特别高。导演也和我说他们要保证几遍之内要过,最多的时候有7-8个摄像机同时捕捉一个场景,一遍过了之后再做剪辑效果就比较好,这就要求整个做的过程中,你的身前身后,上边下边,手的各个方位都不能有一点点差错或者穿帮,这种拍摄手法其实是让我大开眼界的。

刘雪晴:导演的性格很具有两面性。开机之后,一进入工作状态超级专注,你会觉得他是易怒的,可能你觉得这个事情很小,但导演会发很大的脾气,他很注重细节。他可能因为很小的一个点影响创作思路,对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破坏,他不能接受这种不完美。第二个我认为的原因是态度,他用发火来告诉大家,你们每个人都要非常慎重、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片场上的导演很凶,私下里导演很活泼的人,我们觉得像一个孩子。你说他这么忙,整个剧组几百号人,你会发现他关注每一个人的状态。像我们进组,他会很细心地想到离家很久了,托人给我们买周黑鸭,买热干面。他这么忙,还能面面俱到去关心每一个人,让我觉得是很温暖的。

导演在我们到来之前,就收集了很多疫情防控期间的素材,他跟我说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收集了三个多月的素材,一间三四平方米的房间,这些素材大概可以放满一整面墙。所以他收集的素材,看到的东西,比我们当时在武汉的人可能更多。因为我们当时是在一线,我们的着力点就是眼前,要把这个病人救活,我们没去关注那么多的背景资料,他肯定是比我们了解得更全面。很早他把我们从武汉请过来,是希望我们能参与剧本的一些创作,我们刚来的时候,棚还没开始搭,包括棚的平面图纸该怎么设计,我们也都是参与了的,很尊重我们的一些意见,磨合还是很OK的。

拍摄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

问: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争执?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冉晓:确实有一些争执的地方,因为我们毕竟是电影拍摄,不是真实的场景。就像穿刺,如果按我们平时来做可能至少要十来分钟,但是影片可能在成片上也就几十秒,这个过程可能就需要有很多东西简化,比如消毒,平时我们消毒可能慢慢地,要消三遍,铺巾的过程要慢慢铺,药水注射在真实的医学场景下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和导演说了必须要这样做,导演说了这不是医学教育片,不是为了告诉医学生每一步该怎么做,是要体现得非常流畅化,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让观众知道操作的过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画面感要非常优美。

所以我们跟导演组详细规划,哪一个步骤画面感看起来是最好的就要把这个步骤做到精益求精,哪些步骤是一般化的,我们就需要简化,不违反医疗原则又要让观众看起来很带劲,整个操作又非常流畅,形成了共识之后,电影里大量的医学操作,包括ECMO、剖宫产的流程,在拍摄上就非常顺利了。我们初步看了剪片,在真实还原这方面《中国医生》做得非常好。

刘雪晴:我当时印象特别深的是导演说,“我要拍的是电影,不是医疗纪录片,也不是教学片。”我们完成一个操作,哪些步骤会怎么做,可能在镜头下看到的跟你想做的并不完全一样,导演就会告诉我们,电影展现出来的不是我们操作的步骤,一二三四五六,可能会是跳跃式的,可能只有一,没有二三就到了四。这个之间是有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导演适应我们,我们适应导演,我觉得我们也算是小小跨个界,互相了解一下。

另外,电影有一场停电的戏。其实大多数医院是不会发生停电的,这场戏我们和导演和编剧聊了好久,最终还是拍了停电的戏,最后的呈现效果,比我们想象的要合理,我们之前担心的是不合理。

张涵予开拍前准备充分 分寸感演绎得好

问:你们在剧组负责各种和重症医学相关的技术操作的指导,一对一地指导演员,手把手地教他们。请您先分享下和张涵予之间有什么交流吧。

冉晓:跟张涵予老师的接触确实比较多,他在里面的医疗戏还是比较多的。虽然他没有直接的、比较细的操作戏,但他有很多理论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文戏。他和我们探讨了非常长的时间,比如新冠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怎么去改进,中国对新冠肺炎的诊疗经验等,他和我们整个医疗顾问团队的交流非常多。

因为我们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也去过很多次,跟张院长打交道也比较多。涵予老师除了跟我们医疗顾问了解张院长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说话的语气等,他自己也去金银潭医院实地多次拜访了张院长。有了这些素材和经验的积累,我觉得这次他对张院长的演绎还是比较真切的。比如他开会的时候动员医务团队参与新冠救治,过程特别激动人心,我觉得是特别真实地展现。

问:片中张涵予扮演的张竞予院长的原型,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大家都知道院长是渐冻症患者,张涵予在表演的时候想把这个事情弱化掉,您在现场对他表演过程中分寸的把握有什么评价?

冉晓:我觉得分寸把握得特别好,张院长的疾病在疫情之前确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能只是知道他腿脚不方便,疫情之后有很多媒体采访,不得不说出他是渐冻症。拍摄过程中张涵予老师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只有特别亲密的战友、亲人,张院长才会告诉他们他有这个疾病,他不会让别人觉得要可怜他或者让别人对他另眼相待,特别关照。张院长觉得在抗疫过程中他就是战士,是处在暴风眼中的院长。整个过程中张涵予老师把握得很好。

刘雪晴:涵予老师很牛,真的很厉害。他进组的第一天,我们见了一次面,隔了两天我发现他怎么不在组里了,后来第四天他回来,他跟我说他去武汉了,去金银潭医院待了几天,跟院长一起对重症病人进行查房,了解金银潭医院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我们讲课的时候,放了一大排片中要用到的仪器,涵予老师都能说得出来,非常厉害。我自己跟张院长没有直接接触过,我对张院长的了解也是基于新闻、短片的宣传。从塑造角色的角度,我觉得涵予老师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角色。

袁泉特别谦虚好学

问:袁泉扮演的ICU主任符合你们的期待吗?

冉晓:袁泉特别谦虚好学,这也是我对《中国医生》剧组所有演员的感觉。《中国医生》对医疗部分的戏特别看重,对演员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袁泉来后第一天,我们教她穿防护服,戴手套,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她练得比较刻苦,一天练习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汗。她跟我们提出,能不能给她一套用过的防护服,她回到酒店继续再练。

前期她和我们沟通交流过很多,但真的到了开拍的时候,她自己难免有点忐忑。她拜托我们医疗顾问站在她身边,随时有问题随时跟我们沟通。那几天我们医疗顾问心里也绷了根弦,一直跟在主要演员后面。每次导演喊cut之后,她就赶快过来问我们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这样的表现有没有体现当时疫情的情况,是不是可以。所以说最忐忑的时间应该就是刚开拍那一周的时间,度过之后她慢慢就进入角色了。她作为抗疫前线病房的主任,应该有什么样心态的波动,在处理病人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越到后边拍摄的过程也越顺利。袁泉的表现非常棒,不光是演技,她对抗疫一线的专家、主任们心态的拿捏,还是非常到位的。

刘雪晴:我个人非常喜欢袁泉老师,她是一个很nice的人,很温柔、很谦和。跟她讲知识点的时候,她会非常耐心地听你说,而且她也能很快上手去做,会反复求证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因为她的角色是一个ICU的主任,她会反复问自己像不像一个专业人员。

来在拍摄期间,通告前一天会出来,我们会知道第二天要拍什么内容,她一定会前一天晚上来找你,把明天要做的操作过一过。她也会跟我聊最早期武汉是什么状况,我们和家人之间的沟通等等。

李晨朱亚文易烊千玺学习能力强

冉晓:李晨和朱亚文老师也跟我学了很多。病房里最难的操作可能就是他们几个,包括上ECMO,都是很复杂的。我们专业医生要把整个操作很顺利地拿下来,都要很长很长时间,但他们演员的时间是非常紧的,所以给他们两个做培训的时候,我们确实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也是最早入组的一批演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特别快,性格也很阳光,没有因为操作太难了而退缩过。他们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我第二天可以,我能,今天抓紧练,我应该可以拿下”。所以一般我给他们讲两到三遍,再亲自示范一遍,他们就能把整个过程叙述一遍,叙述完之后自己再动手做,某个细节方面我再给他们纠正。比如像ECMO,两三天基本就是比较熟练了。

刘雪晴:他们学东西很快,当时我们安排的课程内容,上午学多少,下午学多少。亚文哥上午十点半就可以把上午的内容全部学完,而且还是练习完,这时候就多了很多时间,多出来的时间他会带着问题来问你,他会和你探讨他的角色是怎样的性格,会问我身边有没有他这种性格的医生。他问我印象中最急躁的医生是什么样子,我就和他讲了一个我实习时的经历,当时是在手术室,我碰到一个很严厉的主刀医生,是做剖宫产的手术,在台子上他找我要钳子,什么都没说就把手一放,我就愣了,不知道该给他什么,然后我就按自己印象中的步骤,到哪一步大概是该用什么,就拿了一把递到他手上,他当时在看病人,没有抬头看我,等我递到他手上的时候,他一看钳子不对,就丢到地上了。大概就这样接连递了两把,我当时汗就下来了,后来幸亏有带教的老师过来帮忙解围,告诉我该怎么做。亚文哥觉得这些小的细节是可以被借鉴的。

问:易烊千玺作为几位主演里最年轻的演员,在学习和后面拍摄过程中的表现如何?

冉晓:易烊千玺是剧组里面最年轻的,但他从没有叫过苦,每一天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整个训练中。从心肺复苏,按压开始,做气管插管,还有做ECMO,很多很多的戏都和他相关,所以他要了解的东西也非常多,不像有的演员只需要了解一到两个场景就够了,很多场景他都在。针对他的戏份,我们也把对他的培训优化了一些,我们三个指导老师轮番上阵,细致化、系统化地给他培训。千玺话不多,但特别认真,除了我们的培训时间之外,他也会过来问我们问题,我们编的培训资料,他一份一份仔细阅读了之后,第二天会来问我这个动作该怎么做,我觉得真的是一个特别特别认真的小伙子。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也具备很强的敬业精神,他的现场演绎也是非常好的。

刘雪晴:这个孩子真的很沉稳,感觉他有积淀。给他教授知识的时候,他可能不会立刻给你反馈什么,言语上不会有很多问题,但你让他去做,他马上能做得像模像样。我觉得一个人真的必须得有一定积淀,有能力才有可能散发光芒。

拍戏比当医生还累

问:冉老师这次在《中国医生》中还出镜了很多次,拍戏和在医院工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吗?

冉晓:拍戏真的是非常难,不仅是我按照平时的做一遍就可以,关键是做下来要画面感非常好,又要很真实。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比如说我们做一个中心静脉穿刺,或者做ECMO,可能按我平时上去了之后,就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纱布手边没有,我让别人拆一包,钳子没在手边,我让别人给我递一把钳子就行,但是整个拍摄过程中,它不是这样的,拍摄过程必须非常流畅,东西该怎么摆就怎么摆,拿下来就哗哗哗,非常快。所以整个拍的过程中,包括手的特写等各个方面来讲,不停地被导演cut cut cut,会被说“冉老师你的手不太流畅,画面感不太好”,我是理解的。平时我们做手术,对画面的要求没有到近乎严苛的地步,但是拍电影可能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对电影制作者,不管是拍摄还是演员,都非常敬佩,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拍电影第二个给我的感觉是,比我上班要累很多(笑)。虽然拍摄不关乎人命,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简单很多,因为手下的病人是假的,去还原动作就OK了,但我在拍摄的时候就要想怎么去做到完美,怎么做得流畅,怎么做到严丝合缝,一个动作会重复非常非常多遍才可以。当我真正在病房,这种心态就不一样了,在病房里想的是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救过来,心思都专注于各种指标的计算,下一步该怎么治疗,所以体力上的感受可能差不多,但是劳累程度上,拍电影更耗费我的精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热演 创作制作总监王翔浅揭秘幕后创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5
《封神第一部》发布两部幕后纪录片 多维度揭秘电影十年创作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4
人物 | 导演刘伟强: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北京青年报 2021-07-28
《中国医生》票房坚挺引外媒关注:目前没有对手能与之匹敌
封面新闻 2021-07-21
袁泉:演《中国医生》是我演员生涯中最吃不准的一次
北京晚报 2021-07-20
《中国医生》:重温脆弱与坚强后 如何安放我们的创伤记忆
北京青年报 2021-07-16
《中国医生》为何催泪?角色原型你都认识!
中国青年报 2021-07-16
毛不易献唱《中国医生》 “甘心替代你”唱出坚守与光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