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或听我们故事的人,像透过镜头般洞察故事中的一切。
这个镜头就是叙述的秘密,它在每个故事中都被打磨一新,在暂时和永恒之间来回打磨……
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在细细打磨这些镜头。
——约翰·伯格
新近出版的《简洁如照片》涉及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展现了他作为小说家、诗人、艺术评论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的多面思考。如果说《观看之道》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工具箱”,那么《简洁如照片》就像一个百宝箱,容纳了伯格对故事、诗歌、战争、移民、艺术、爱和分离等的一系列阐释,在平淡的叙述中抵达深刻。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伯格对周围世界的美丽而又亲密的回应。
曾经 Once
当我打开钱夹
出示证件
付钱
或查阅火车时刻之际
我看到了你的脸。
花粉
比山脉更古老
他山消逝
阿拉维斯山(Aravis)尚年轻。
当阿拉维斯山韶华逝去
只剩山丘
花的胚珠
仍可播种。
心之钱夹中的花朵
藏满力量
让我们的生命
比山还长。
我们的面容,我的心,简洁如照片。
在诗里 Once in a poem
诗歌,即使是叙事诗,也不同于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这样或那样的战争的,最终以胜利或者失败告终,尘埃落定,一切就都走到了终点。
诗歌,不论其结局如何,穿越战场,抚慰伤者,聆听胜利者或恐惧者的狂野独白,都能带来某种平和。它不是通过麻醉或简单的安慰,而是通过承诺——所经历的一切不会消失,不会像从未发生过一样。然而,这并不是纪念碑式的承诺(人还在战场,谁想要纪念碑?)。这种承诺是语言给予这些经历的认可和庇护,这些经历亟待宣泄。
《诗人的灵感》 尼古拉·普桑/绘
相比故事,诗歌更接近祈祷。但在诗歌中,语言并没有为谁而祈祷,而是语言自己去倾听和接受。对于宗教诗人来说,词语是上帝的第一属性。而在所有的诗歌中,词语在成为交流手段之前就已经存在。
诗歌使用着和跨国公司年报一样的词语,语法也大体类似(竞相逐利的公司算得上是现代世界最可怕的战场)。那么,诗歌如何转换语言,不再简单地传达信息,而是聆听、承诺,履行上帝的角色?
诗歌可以使用和公司年报相同的词汇,就像灯塔和牢房可以用同一个采石场的石头建造,再用同样的灰浆浇筑一样。一切都取决于词与词的连接。各种可能的连接最后获得的效果,都取决于作者对语言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词汇、语法甚至是结构,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存在。
《女诗人》 胡安·米罗/绘
诗人让语言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或者更准确地说,诗人把语言当作一个地点,一个集会地点,那里时间没有终点,又包含并承载了时间本身。如果说有的诗歌不朽,那么这种说法比文化史上某位天才诗人的不朽意义更为深远。不朽在这里应该和死后的名声区别开来。诗歌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屈从于语言,相信语言能包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经验。
诗歌给人承诺的说法会让人误解,因为承诺是投射到未来的,而诗歌恰恰主张未来、现在和过去共存。一个现在、过去和未来都能适用的承诺更应称之为确信。
在阿姆斯特丹 Once in Amsterdam
奇怪的是,史学家在推断某些画作的年代时,有时特别关注“风格”、存货、账单、拍卖单,而很少关注作品中模特的年龄等相关证据,就好像在这点上不信任画家一样。就比如,他们试图按时间顺序排列伦勃朗描绘亨德里克耶·施托费尔斯的画作。没有哪位画家比伦勃朗更善于研究人的衰老过程,也没有哪位画家比他更真切地记录过爱妻的一生。不论纪录片如何推测,这些画作都清楚地表明,亨德里克耶和画家之间的爱情维系了大约二十年,直到她去世。六年后画家去世。
她比他小十或十二岁。根据这些画作推测,她死时至少四十五岁。而当他第一次画她时,她肯定还不到二十七岁。他们的女儿科妮莉亚于1654年受洗,这说明亨德里克耶在三十五岁左右生下了他们的孩子。
在我看来,《床上的女子》(Woman in Bed)是在科妮莉亚出生前后画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幅画可能是大型作品的一个局部,这件大型作品描绘的是萨拉和托拜厄斯的新婚之夜。伦勃朗用当代的手法表现了《圣经》主题。如果这是一幅画的局部,可以肯定伦勃朗完成了这幅画,并最终把这幅最私密的绘画——关于他所挚爱的女人——遗赠给了观众。
还有其他关于亨德里克耶的画作。在卢浮宫里的《沐浴中的拔示巴》(Bathsheba at Her Bath)面前,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的《亨德里克耶在河中沐浴》(A Woman Bathing in a Stream)面前,我沉默不语。我不是惊诧于天才之作,而是有感于画作的取材和表达的意境——探求已知世界的热切,探求未来世界的温柔,眼眸中无穷的新发现,就好像在熟悉的身体上重新萌发爱意——一切都超越了语言。没有绘画作品能如此灵巧有力地引导人们进入沉默。然而,在两幅作品里,亨德里克耶都专注于自己的动作。她在画家的眼中是最亲密的人,但这里没有他们相互的亲密。这些画是在说他的爱,而不是她的爱。《床上的女子》这幅画中,女子和画家之间有种心照不宣。亨德里克耶掀起的床帘,象征着日夜的界线。
两年后的一个白天,伦勃朗面临破产。十年前的一个白天,亨德里克耶来到伦勃朗的家中,给他襁褓中的儿子当保姆。根据17世纪荷兰的问责制和加尔文主义,女仆和画家地位迥异,彼此须保持沉默。
节选自《简洁如照片》[英] 约翰·伯格/著;祝羽捷/译;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文学报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