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主题馆开馆 提供非遗、古籍、艺术多维文化新场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19:56

6月22日,北京城市图书馆中的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古籍文献馆和艺术文献馆三大特色主题馆同步开放。此次开放的三座“馆中馆”均位于“森林书苑”的“书山”之中,随着“山体”的全面“打开”,将为市民读者提供非遗传承、经典传习、艺术感知、展览互动等多维文化体验新场景。

城市图书馆内景.jpg

非遗馆:利用文献可视化技术,一眼千年阅尽北京城

非遗文献馆位于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层东南侧,这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该馆以“非遗文献”和“北京地方文献”为特色,设计藏书量2万册、件,坐席156个。利用文献可视化技术,结合主题展览、沉浸阅读、互动体验等形式,营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主题氛围。该馆收录的非遗文献覆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领域、各级别、各地区、各民族,典丰文胜。

20240622-191154(5).jpg

据了解,今年适逢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非遗文献馆特别推出“应运而生,典亮非遗——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结合馆藏非遗文献,以大运河为线,从口头传说、节庆民俗、表演艺术、中医武术、传统技艺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与个性,彰显三地地脉相连、水脉相接、人脉相亲、文脉相通的深厚历史底蕴。

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展厅,仿佛步入了蜿蜒的河道,京津冀非遗文化精品在“运河”两岸依次映入眼帘。从武术到针灸再到庙会花会灯会,从京剧评剧到河北梆子再到皮影戏,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滑轨屏中舞动欢腾,让观众触手可及。

市民在非遗馆体验传统服饰.jpg

展览还特别展示了首都图书馆的戏曲类非遗文献资源,通过知识关联技术,将近800幅民国老戏单中的信息互相连接,并重构为动态视觉表现,让读者在知识、艺术与科技的相融中重新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该馆环绕式设计的“燕都印记”展示区,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七十余年建都史浓缩在数字长卷中,读者“一眼千年”阅尽北京城的前世今生。“这是数字化技术结合北京地方文献馆藏,对北京建城史、建都史进行文献梳理,选取北京历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从城址变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城市建设、城市水系等方面,运用可视化手段,交互体验方式,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北京城市发展变迁史。”非遗馆馆员李倩边讲解边点击电子显示屏上的“天坛”两字,随即跳出一个子菜单,上面是对天坛这一历史古建筑的文字介绍。

“燕都印记”展示区.jpg

艺术馆:千余种外文原版CD可外借,现场开启一小时黑胶音乐之旅

位于北京城市图书馆东山体二层的艺术文献馆兼具各类艺术形式,融文献阅览、展览展示、艺术体验、艺术创作、沙龙活动、美育普及于一体,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专业声音场域和极致视听体验,是活化馆藏、开展社会美育的公共文化新阵地。

“我们艺术文献馆的特点是载体非常丰富,有黑胶唱片、CD、DVD等音像制品,还有艺术理论、美术设计、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和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中外文图书及电子书资源。我馆现在开架的阅览资料1万种以上,这其中开架阅览的黑胶唱片有1000余种,另有1000种纯外文高品质原版CD。”艺术文献馆负责人唐小璇向北青报记者介绍道,从资源到设备,艺术文献馆主打的就是一个有声图书馆的概念,兼顾其它艺术种类,活化利用馆藏想办法为读者找到艺术阅读资源,读者可凭读者卡借阅艺术馆里的纯外文原本CD,一次可借两盘。

艺术文献馆内的黑胶墙.jpg

记者留意到,黑胶殿堂是艺术文献馆中的宝藏之地,主展墙展示着1903年至1964年以“北京的旋律”为主题的72张馆藏珍品老唱片。中间位置的十张唱片,是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出版的专题系列唱片《北京的旋律》,读者可通过手机微信扫码线上聆听。

此外,读者还可在线上、线下预约6台高端黑胶唱机,现场选听千张现代黑胶。包含中外歌曲、戏曲、器乐曲等多种音乐类型。每天开放3个时段,读者成功预约后可在此开启1小时的黑胶音乐之旅。当天下午,家住通州的高女士就在此享受了一个小时的黑胶音乐之旅。她选了一张邓丽君的黑胶专辑,上面有《漫漫人生路》《何日君再来》《甜蜜蜜》等歌曲。高女士头戴耳机,坐在躺椅上,闭着眼睛尽情享受着这段音乐时光。“跟家里听手机音乐效果完全不一样,这黑胶专辑里,邓丽君的声音更浑厚些。”高女士说道。

在艺术文献馆,读者聆听黑胶唱片.jpg

艺术沙龙区域的C位当属施坦威B211 spirio|r钢琴及专业扩声系统,其凭借自动演奏、记忆音乐家演奏不同版本、百分百还原现场等技能,加持各方艺术家开展丰富的音乐鉴赏活动。多媒体数字区为音乐发烧友提供248万余条数字资源、典藏级音像文献、高品质发烧碟以及黑胶数字资源、Hi-Res高品质数字资源。

艺术文献馆里还有一个北京声音馆,通过文化艺术展览,让声音以“看得见”的形式传播,同时打造了“声游北京”首个北京声音数字资源平台,独家上线北京民歌,将北京传统音乐全新采录,覆盖戏曲曲艺、宫廷音乐、歌曲、环境音、新闻音等多种声音作品,将馆藏实体文献活化,以数字化方式展现北京文化。就在开馆当天,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北京童谣《水牛儿》,吸引着不少小朋友驻足聆听。

北京声音馆2.jpg

古籍馆:古籍数据库资源供读者阅览,推出“纸上千年”智慧展陈

从城市图书馆山谷拾级而上,进入古籍文献馆,这是集古籍收藏、阅览、展示、体验、阅读推广于一体的主题场馆。这里装饰风格典雅素净,纸墨之香与樟木书柜的芳香迎面而来,读者在此翻阅历史长卷,可沉浸体验古韵新生。此次开放的服务空间有历史文献阅览、中华经典传习所、研讨室与白河驿。

历史文献阅览位于古籍文献馆南部,《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等新印古籍和古籍类工具书、专题图书以及各类古籍数据库资源供读者在馆阅览。阅览室配置仿明式家具营造古人书房景致,让读者切身体会古人读书雅趣。

古籍馆内的永乐大典.jpg

中华经典传习所推出“纸上千年”智慧展陈,以中国古代书籍发展史为时间轴,从书之源、书之盛、书之藏、书之修等角度,融合传统展示形式和AR、VR等数字交互方式,全面呈现古籍起源、兴盛和收藏的悠久历史,生动展示古籍修复知识和技艺。中华经典传习所内还设有传统文化教室、修复材料展示区、古籍修复体验区、休闲阅览区,读者可参与古籍修复体验、经典典籍精读等特色活动。

另据了解,“芸林雅集”和“经典传承”是古籍馆的常设品牌活动,不仅带领读者多角度沉浸式体验古籍诞生的历史进程和以古籍为核心所衍生出的阅读文化,还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开展专题导读活动。

观众在古籍馆体验仿古印刷.jpg

对于上述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家馆中馆同时开馆这一情况,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张娟现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特色主题阅览空间的集中呈现,已经突破了传统纸质文献阅读的形式,而是集主题文献阅读、展览展示和听书、观展等多元文化互动于一体的大阅读模式。这三个馆为北京城市图书馆增添了更多的艺术质感、文化内涵与沉浸体验,至此,城市图书馆的两座书山全面打开,读者可以尽情徜徉在森林书院,享受阅读的快乐与美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观展|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3
视点|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88天,100万!北京城市图书馆接待读者破百万人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24
开馆88天,北京城市图书馆迎来第一百万位读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3
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第一个春节,咱家的娃准喜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