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了涉老消费纠纷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报会,会上二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葛红介绍,2020年以来,北京二中院审理了122件涉及老年人遭遇消费陷阱的案件,受骗老年人的年龄从60岁到90多岁。纠纷集中在美容保健、旅游服务、日常购物、养老服务、投资理财等五大领域。在预付费消费模式下,有的老人遭遇了“天价账单”,比如有的老人于3个月内在美容机构充值高达116万元。有的老人充值后,却发现店铺一夜之间关门歇业,追讨钱财困难重重。法官提醒老年消费者树立证据意识,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健康美容与养老服务是涉老年人消费纠纷的高发领域
葛红在通报会上介绍,在这122件案件之中,健康美容与养老服务两大领域合计占比近五成,是涉老年人消费纠纷的重点、高发领域。不法商家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追求长寿、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心理,利用“健康恐慌”“容貌焦虑”等,诱导老年人非理性消费。如一起案件中,一名80岁老年人在某美容院多次充值购买高价服务。家属发现后,专门与美容院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老年人后续消费均需经家属同意。结果,该美容院又诱导老年人多次累计充值29万余元,不仅造成老年人巨额财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案件显示,部分商家精心设计“攻心”营销策略,专挑老年人渴望健康、惧怕孤独的弱点下手。他们利用老年人缺乏陪伴、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的特点,通过“认干亲”“定期上门探望”等方式拉近关系,再以健康讲座等形式精准推销产品。还有不法分子冒充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节俭的心态,以免费清洗家电、赠送福利或上门体检为幌子,高价推销保健品或清洁产品,甚至在服务中套取个人信息、擅自操作手机转移财产。部分商家还通过非法获取的诊疗信息,打着公益旗号对老年人嘘寒问暖、普及养生知识,建立信任后再推销产品。
此外,在预付费消费模式下,极易产生“天价账单”。商家往往以高额折扣、返利、赠品等为诱饵,诱使老年人预付巨额款项,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例如,有老年人在美容机构三个月内充值高达116万元;有老年人在保健机构九个月内花费93万元。由于服务价格不透明、消费记录混乱、商家经营不稳定等因素,老年人一旦充了值,价格就成了糊涂账,甚至店铺一夜之间关门歇业,追讨钱财困难重重。
法院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遇到送鸡蛋、送牙膏、免费旅游的事,老人最好心里先打个问号:“这么好的事,咋就找到我了?”凡是掏大钱的事,不要当场做决定,最好先回家和子女商量商量,或者找其他信得过的亲友问问。老人的家属也要常关心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和消费情况,提醒他们对“免费体检”“高额返利”“养老投资”等宣传保持警惕,不轻信“稳赚不赔”“特效药”。帮助老年人掌握基础消费常识,比如主动索要正规发票和消费凭证、签字文件要认真确认内容、不签署空白合同或由他人代签、不随意透露个人和家庭信息等。适时关注老年人的大额支出,定期检查老年人手机中的购物软件,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必要时帮助保管大额财产。陪伴是最好的保护,多回家吃饭、多交流沟通,能从感情上减少老年人被误导的风险。
法官提醒:老人应树立证据意识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官提醒老人们,从司法实践来看,证据是诉讼中认定事实、维护权利的基础。法官建议老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树立“事前留心、事中留痕、事后留存”的证据意识。
首先,老人在消费过程中应及时固定关键证据。除了妥善保管发票、收据、电子支付记录等消费凭证之外,也应注意留存商家在推销时作出的具体承诺,例如宣传单页、广告截图、产品说明等书面或电子资料。如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可及时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实物状态,形成初步证据。
与此同时,老人还应注重保存沟通与履约过程的记录。在日常消费尤其是大额或服务类消费中,建议完整保留与商家之间的沟通内容,如微信聊天记录、短信或通话录音等,特别是涉及商品功能、服务标准、售后承诺等关键信息。如有第三方在场参与消费过程或知晓相关承诺,也可请其作为见证人,必要时提供证言。
最后,老人们和商家一旦产生纠纷,除与商家协商外,还应及时通过12315等渠道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注意保存提交的投诉材料、受理凭证及后续反馈结果。这些在诉讼中均可作为证明争议事实的参考。“我们鼓励老年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李涛
校对/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