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起来难像拔树,站着坐下像一袋面粉落地。”
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来自《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中一位普通人对衰老的真切感受。2025年重阳节前夕,贝壳公益联合《人物》杂志发布的这份报告,基于大量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勾勒出中国老年人具体而微的真实生活图景。
报告中,这样的细节触目惊心:58岁的阿姨担心“样貌的改变,越老越难看”;63岁的侯女士感慨“事事需要依靠别人,是一种悲哀”;还有老人描述,衰老是“五分钟的路程要走半小时”,是“从前能咬动的菜,现在大多咬不动了”。
正是洞察到这些细微琐碎的困境,让贝壳公益在七年前开始了它的社区助老探索:从教老人用手机,到帮他们防跌倒;从为老旧楼道安装扶手,到用智能设备守护独居老人安全——贝壳公益正试图用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回应中国老龄化社会最迫切的需求。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熟悉的社区中,过上有尊严、有温度、有安全的生活。
图注:“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活动现场
从社区到社会:共建“体面老去”的生态系统
10月28日,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联合举办的“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在京举行,将这份报告的深度探讨推向高潮。沙龙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者、公益实践者,以及倪萍、山山大爷等公众人物,共同探寻“如何体面老去”这一时代命题。
《报告》揭示的不仅是身体衰老的问题,更是老年人面临的系统性困境:“社会价值和生活能力降低带来的焦虑感”侵蚀着他们的尊严。此外,家庭内部因缺少适老化设计而充满隐患;外部世界则因数字鸿沟而让老人感到步履维艰。从不会操作手机,到难以快速适应新事物,许多老人都滋生了“被抛弃”之感。
除了衰老以外,《报告》还揭示了当下照护关系中的困境。独生子女一代成为承受压力最重的群体,他们分散在各大城市,最怕深夜来自老家的电话铃声。同时,“年轻老人”照顾“年老老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代际关系在养老重任下经历着新的考验。
面对这些挑战,沙龙上的讨论提供了多元的破局思路。
66岁的倪萍以自身的活力状态,为“银发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的注脚。“直到60岁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预防衰老,就是让大脑和嘴巴都别闲着,多动脑,多交流。”她的分享证明,66岁的她,依然活跃在综艺舞台,学习新知识,坚持写作和绘画。她认为,年龄不应是界限,老年完全可以成为又一个探索自我、挥洒生命色彩的新阶段。
图注:主持人、演员倪萍在活动现场分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则从居住环境角度强调了适老化改造的核心要义——“精细化和人性化”。她指出,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让老人能尽量自己照顾自己,维持自尊”。这恰恰回应了《报告》中揭示的老年人对自立生活的深切渴望。
随着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在2050年突破4亿,如何让每个人有尊严、有质量地老去,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贝壳公益用七年的探索给出了一份非标准启示:答案或许就藏在身边的社区里。
数字鸿沟不再:“学生”变“老师”的温暖循环
发源于链家公益的贝壳公益,始终深耕城市社区。依托其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与经纪人网络,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商业向善”之路:经纪人化身公益讲师与志愿者,门店成为社区的信息枢纽与服务站。这一模式,使得公益服务得以规模化、可持续地渗透至城市的“毛细血管”,为社区养老议题提供了切实而温暖的回应。
2018年,贝壳公益在北京安贞社区试点时发现,一个原本不在问卷设计中的需求——“学习智能手机”,却被老人们主动提及最多。这个意外发现,催生了“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
七年来,这个项目已进化成一套成熟体系。截至2025年9月底,项目走进全国130个城市,组织开展31349个公益课堂,开设手机课程9万节,服务老年人约130万人次。
更可贵的是,项目构建了温暖的代际循环。北京天通苑的王轮叔叔,2019年起在手机课堂学习,从高校物理教师退休的他,一直希望成为“讲师志愿者”。2023年5月,他如愿穿上蓝马甲,成为贝壳公益首批“银发志愿者”,开始教自己的老朋友们用手机。
在天津,一场手机课毕业典礼后,讲师们收到了一张代写的感谢卡。60岁的学员代表85岁的母亲写道:“她是我妈妈,也是我同学。”母女同堂学习的画面,也成为公益活动中最温情的注脚。
这正是贝壳公益价值的体现:它弥合的不仅是数字鸿沟,更是一种因技术落后而产生的社会疏离,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重获参与感和连接感。
织就安全网:让“体面老去”照进现实
当老年人逐渐跨越数字鸿沟,另一个更严峻的挑战浮现——居家安全。
跌倒,被称为老年人“人生的最后一摔”。在我国,跌倒在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因中居首位。据测算,按30%的发生率,每年约有9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2023年重阳节,贝壳公益联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发起“我来教您防跌倒”健康公益项目。项目开发《防跌倒手册》和科普视频,走进社区开展公益课堂。截至2025年9月底,已在26个城市组织4725个防跌倒课堂,覆盖14.4万人次老年人。
但意识到风险只是第一步,尽可能降低环境风险才是关键。
2024年,结合贝壳整装资源,“稳当当计划”应运而生。项目联合北京链家、被窝整装,为未安装电梯的老旧小区加装楼道靠墙扶手和楼梯台阶警示线。截至目前,已在北京完成468个楼道改造,计划2025年完成1000个。
安全防线的最后一环指向独居老人。2024年,贝壳公益发起的“银发守护计划”,为6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提供“智能硬件+平台服务+意外险”的居家守护方案。2025年1月,上海的谢叔叔接到报警器预警后及时回家,救助了在卫生间滑倒的80岁母亲,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七年来,从教一位老人使用手机,到为一个楼道装上扶手,再到为一户独居家庭守护安全,贝壳公益用七年的社区实践,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老有所安”的理想,正通过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在每一个具体的需求被满足、每一个细微的困境被改善中,一步步照进现实。
图注:贝壳公益品牌升级发布
这场关于“人生的午后”的讨论与实践,不仅是对现状的剖析,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它提醒我们,“体面老去”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课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编织的安全网——而这张网,正由每一次耐心的帮助、每一处用心的改造、每一刻及时的守护编织而成。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桁
编辑/李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