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干预老人婚姻、再婚老人擅自转移财产、养老机构“服务缩水”却拒不退费、超龄劳动者工伤难维权、网购适老产品遇虚假宣传……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涉老案件愈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发展趋势。这些涉老纠纷如何破解?10月28日下午,北京高院召开北京法院涉老民事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市法院涉老民事审判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互联网技术发展成为部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涉老年人网络消费案件量持续攀升。
自2024年至2025年8月,北京法院受理各类涉老民事案件41389件
据北京高院副院长靳学军介绍,自2024年至2025年8月,北京法院共受理各类涉老民事案件41389件,妥善审结38287件,收案、结案数量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总体来看,当前涉老民事案件呈现出案件类型多样、权益保护范围持续扩大,传统婚姻家事案件中老年人权益被侵害问题突出,养老服务隐患增多导致矛盾纠纷发生,老年人劳动权益保障相关纠纷增多,老年人弱势特征明显、维权能力不足等五大特点。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增强,特别是在新就业形态、数字消费、网络服务等新兴场景中,涉老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
靳学军表示,面对涉老审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北京法院立足司法审判职能,坚持以“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办好每一起民生案,在法律规范的裁量空间内,努力寻找最佳处理方案,实现最佳裁判效果。二中院深化涉老特色审判品牌,构建涉老权益保护“鸠首杖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全流程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多项举措,将“爱老、助老、尊老、敬老”融入诉讼全过程;朝阳法院由亚运村法庭集中审理辖区内涉老年人的各类民事案件后,涉赡养类纠纷平均审理时间缩短了35天,涉老年人行为能力认定及指定监护人类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了19天;房山法院对签发人身保护令的当事人设置事后回访制度,保障人身保护令切实发挥良好效果;密云法院重点回访赡养案件中的老人,及时跟进案件履行情况,督促当事人履行法律确定的义务。在持续优化适老司法服务保障机制方面,多家法院建立涉老年人事项帮扶清单,列明帮扶情形及操作办法。朝阳法院在诉服大厅设立“长青”志愿岗,吸收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退休干部职工参与诉讼引导志愿活动;丰台法院总结推出“六点位同步处置法”重点守护老年当事人生命健康。在协同社会力量深化多元解纷网络方面,多家法院依托街道、社区设立法律咨询点,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三中院广泛开展普法进社区、进村庄、进养老院活动,并与老年大学联手开设“法律课”;西城法院与属地党委、公安、妇联、人武部以及15个街道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健全对接机制、强化工作联动。
北京高院公布10起涉老民事审判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和谐氛围,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北京高院副院长李艳红公布10起涉老民事审判典型案例,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处理情况,为公众提供规范指引。
在于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中,明确将辱骂威胁、监控监视等精神控制行为纳入规制范畴,为老年人精神权益保护提供司法样本;在董某申请撤销刘某等监护人资格案中,依法撤销不合格监护人的资格,明确传递坚决遏制侵害老年人权益行为的司法立场;在张某诉秦某赠与合同纠纷案中,依法撤销老人对损害其居住权益的受赠人的赠与行为,有效处理了赠与合同规范与居住权制度的衔接;在陈某诉某单位继承纠纷案中,将老年人占比较低的房屋份额动态转化为居住权益,帮助患癌老人获得高额的医疗资金支持,并保障了其住房、情感需求;在李某与徐某婚内夫妻财产分割纠纷案中,通过查明一方存在婚内转移财产的事实,依法对夫妻婚内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在某公司与陈某等劳动争议案中,明确了用人单位对超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责任,释放出对超龄劳动者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的明确信号;在马某诉某养老公司、某家政公司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中,依法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家政公司存在过错情况下的主体责任,切实维护了受害人家属合法权益;在赵某诉某养老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中,依法支持老年人解除合同、退出交易,维护了老年人订立合同时的合理预期;在栗某诉某旅行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案中,依法支持老年人退还预订酒店费用的请求,保障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周某诉某公司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中,依法判决通过虚假宣传销售存在质量问题产品的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推动适老化产品与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全市各法院结合各自案件特点 推出一系列涉老特色举措
除了全市统一的护老机制以外,北京多家法院还结合各自案件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举措,从线上服务优化到文化调解融入,从裁判标准统一到纠纷预警防控,全方位提升涉老审判工作水平。
其中,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服务强化保障打造适老化诉讼服务,落实“接诉即答”“接单即办”,发布网络诉讼取证指引,打通司法维权“最后一公里”;针对保健品虚假宣传、适老化产品质量缺陷等多发纠纷发布典型案例,以裁判树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保护老年人网络消费权益。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针对辖区高知群体密集、老龄社区众多的实际,打造“1+3+X”全流程体系,加强类案研究,统一涉老案件裁判标准,在立案、审判、执行全过程优先保障,专项推出“护耆行动”,充分优化诉讼服务,建设涉老宣传矩阵,完善权益保障配套服务,织密助老敬老网络。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构建“前端预防、多元化解、温情司法、数智赋能”四位一体的涉老继承纠纷治理机制,通过开展“幸福留言”遗嘱公益服务项目、建立“六位一体”老年人权益保护司法协同机制、将辖区传承数百年的地域传统文化“灵水八德”融入涉老继承纠纷化解、大力推行“圆桌审判”模式、研发“数智枫景”法治地图云平台等举措,为促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黄村人民法庭推出“四维聚力”工作法,涉老特别程序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65%,涉赡养类纠纷调解率增加35%,并充分利用北京市首家“社区微法庭”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及入户审判,成立普法驿站,建立判后回访机制,探索意定监护协议司法确认机制,开展“京法巡回讲堂”,以精准普法提升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贺梦禹
校对/李建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