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近期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会同首都文明办等部门开展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聚焦骑车拍照、多人并排骑行、追逐竞驶、人行横道骑行、车筐载人、不规范停车、酒后骑行等十类行为加大整治力度。交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十类行为不仅损害城市文明形象,其中大多数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亟须依法加强综合治理。
开展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直指城市交通治理的痛点,既关乎道路安全,也折射出城市文明的进阶之路。十类不文明骑行看似“小事”,却可能酿成“大祸”,唯有通过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让文明骑行成为城市交通的常态风景。
十类不文明骑行行为的危害有目共睹:骑车拍照时的“分心一秒”,可能导致与行人碰撞;车筐里搭载孩子看似“方便携带”,却在急刹车时面临坠落风险;多人并排骑行挤占车道,不仅造成拥堵,还可能引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剐蹭……出现这些行为,既有部分骑行者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也有引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综合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客观因素。对此,既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治理,也要着眼于长远,构建“预防—查处—规范—提升”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强化执法威慑是遏制不文明骑行行为的第一道防线。专项治理需聚焦重点场景、关键时段精准发力:在早晚高峰的商圈、学校周边,加大对越线等待、不规范停车等行为的现场劝导与处罚;利用电子监控抓拍骑车拍照、酒后骑行等行为,通过车牌识别追溯违法主体,让违法成本清晰可见。同时,对首次轻微违规者以教育警示为主,对多次违规或危险行为依法从严处理,既彰显规则刚性,又体现执法温度。
完善基础设施是遏制不文明行为的“物理屏障”。应当加快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包括适当拓宽并隔离非机动车道,设置物理护栏防止机动车侵入;在地铁口、商圈周边增划规范的非机动车停放区,配备智能引导标识;在人行横道前设置醒目的“下车推行”提示线,通过环境设计引导行为规范。
科技赋能为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治理提供“智慧助力”。可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在重点路段安装AI视频分析设备,自动识别“多人并排骑行”“人行便道骑行”等行为并实时预警;鼓励有关企业、社会机构参与治理,如共享单车平台可通过APP弹窗提醒文明骑行规则,在车辆上安装语音提示装置,骑行中如检测到“低头看手机”等行为即自动发出警示。
完善立法为不文明骑行行为治理提供法治保障。道路交通的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本质上都是依法治理,需要以不断完善的立法作为基础。6月25日至7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会同相关单位起草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其中有关“通行安全”的规定直接涉及道路骑行行为。广大市民应积极参与此次修法,就“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更加科学完善,更有利于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城市交通的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此次北京市开展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既是对十类行为的遏制约束,也是改进优化“人、车、路”关系的积极努力。让每一位骑行者都能自觉遵守规则,每一条道路都能保障安全有序通行,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这个文明、美好的目标,值得我们寄予乐观的自信和期许。
(贺源)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