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餐那杯温热的牛奶,从草原上的一棵草到你手中的一杯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品质长征”?7月16日,在本届链博会上,伊利携手多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缔结了《中国奶业供应链品质公约》,系统梳理了中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成果与经验。
日前发布的《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集约化水平已在全球名列前茅。牛奶已成为中国人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之一。其中不乏乳业“链主”企业的努力。
伊利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在本届链博会上,携手嘉吉、GEA、安琪酵母、金光集团APP(中国)、大连冰山集团等全球顶级供应链伙伴,缔结了《中国奶业供应链品质公约》。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伊利在全球有2000多家合作伙伴,遍及6大洲,分布在39个国家。在伊利的协同下,这些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嘉吉提供的南美优质原料,会与新西兰的菌种、中国的智能挤奶技术在伊利的实验室里碰撞;来自德国GEA的工业生产设备在伊利智能工厂的数据交互的作用下,发挥出最大的功用;伊利输出的质量管理标准,促进持续优化全球供应链的环保指标。
2020年,伊利向德国工业技术集团GEA提出,“在喷雾干燥塔内构建一个完全无人工介入的闭环系统”,全球尚无先例。“当我们看到伊利工程师带着几十页的痛点清单,在GEA实验室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这场跨界共创已不再只是生意,而是一场技术突围。”GEA中国公司徐振华表示,这个直径8米的钢铁巨塔,每天能处理数百吨鲜奶,却连一颗奶粉颗粒都不会浪费。
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表示,中国奶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从源头奶源的建设到生产加工的精细化,再到终端消费的多元化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创新与升级,共同推动了奶业产量与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伊利在全球打造了15个创新中心,牵头建设了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目的是链接全球乳业智慧,打破行业科研壁垒。
伊利率先完成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数智化布局。在牧场端,其数智化管理系统覆盖了奶牛的“衣食住行”;在生产环节,超过40+诺贝尔级智能工厂应用最前沿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效率与品质兼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消费端,“全周期、全流程、全渠道”的全域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平台,时刻满足亿万消费者的高品质多元化健康诉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