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网络综艺也告别了“快产快销”时代,转而拥抱“精品深耕”。不仅如此,在受众日益兴趣分化的情况下,网综也出现了长短融合、跨界融合、垂直分类的现象,如何看到这些变化?以及长综艺目前的危与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期间,“综”观万象,“艺”启未来——网络综艺创作主题研讨会举行。来自平台和综艺制作方以及学术界代表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从《吐槽大会》到《脱口秀大会》,再到《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和《喜人奇妙夜》喜剧行业的爆发和脱口秀生态的壮大有目共睹。数据显示,2024年,全网一共上线10余档喜综,社媒互动量超过3.82亿,是播映指数和口碑最高的品类。
与此同时,用户喜剧审美的升级也在水涨船高,“这不仅是创作者的真实体感,也是每一档节目上线后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腾讯视频七盎司工作室负责人白洪羽介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创作者和喜剧节目制作者该如何进化,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网综研讨会上,白洪羽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观察与制作经验。
首先,作为大众传播产品的喜剧节目必须保证创作主体的广泛性和生命力,将舞台中央交给更多元、更鲜活的素人主体。近两年脱口秀的舞台上既有高考299的继业、中专生的小奇,也有哥大硕士呼兰、北大的小鱼、鸟鸟,既有残障人士小佳、雪冰,也有老龄群体山山大爷、黄大妈,每个人都在用脱口秀的幽默守护自己的主体性。
创作者在性别、职业背景、教育经历、年龄层、生活状态等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代表性,这种多元主体共生的生态,使得节目能够呈现更广阔的社会切面,在圈层内部凝聚认同,在圈层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其次做喜剧节目尤其脱口秀节目,要在有意思的同时追求有意义。过去一年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被观众热烈讨论、模仿、火爆出圈的喜剧作品,都精准映射了当下的社会情绪,公众议题以及个体困境。比如去年比较火爆的段子,类似菜菜的《月经羞耻》、Echo《二姐走出大山的故事》,比如描述职场压力《木马都不旋转了,牛马还在旋转》,以及兼具好笑和现实意义的表达内容,如关注公共健康意识,反二手烟、公共卫生间的卫生等问题,这些作品通过关照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观众带来情绪价值的同时,还能用微小的发声推动现实的改变。
最后,在观演关系上,白洪羽发现,“早期的喜剧节目都是非常职业的喜剧演员在逗观众笑,而在当下表达者和观众的关系越来越平等,表达者与观众之间高度重合,几乎没有距离。这说明,用户的需求已经从欣赏明星艺人展示幽默变成了关注表演者的个体表达,从纯好笑变需求为有共鸣。”由此,白洪羽判断,“关注真实生活、关注微观议题,也许会成为下一个阶段喜剧创作趋势的关键词。”
“今年我们《脱友2》slogan升级为,‘用脱口秀和生活轻轻交手’,我最喜欢‘轻轻’两个字,精准捕捉了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洪流时,既坚韧又柔软的姿态,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生活智慧。节目中,用脱口秀和生活轻轻交手的年轻人就是一个个鲜活而具体的创作主体,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般涌现出如此多的创作者,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以扎根于真实人生的故事和视角,将自身精力化作创作内容的肥沃土壤,拓宽了喜剧表达的边界,让喜剧创作真正回归到了热气腾腾的生活本身,真正意义上承接了新大众文艺时代的号召,使得大众喜闻乐见的喜剧生态具有更渗透、更接地气的源头活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