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寻找古今文化和人性的“当下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19:39
今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高峰论坛上,作家马伯庸做了主题为《历史的当下性:文艺视听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他提出,这种“当下性”不是把现在的观点强加到古代题材上,而是找出古今之间的共鸣点,把线上和线下、内容和现实之间的通道打通,将古今文化和人性打通。“让大家放下书本、放下手机,在现实中看到更真切的、能够走出屏幕的东西,这样对文化的感触会非常深。实现这种当下性,是我们这些创作者需要做的。”
马伯庸说,平时很多读者和观众都会问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看历史题材的东西?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死掉的人,我们看它的意义在哪儿?”马伯庸以2020年问世的作品《两京十五日》为例。他提到,这部作品根据明朝宣德皇帝的一段往事而写,当时宣德去了南京,他的父亲在北京去世,他接到这个通知之后立刻向北京赶,通过大运河从南京赶回到北京,前后花了15天。至于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其实跟马伯庸住在通惠河边有着紧密关系。每天看着通惠河上波光粼粼,以至于对通惠河尤其是大运河有一种非常直观、切身的体验。
马伯庸提到,看到《两京十五日》后,他的很多朋友、读者都纷纷去通惠河以及扬州的大运河相关遗址看看;读者读完他的《长安十二时辰》,最近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会去广东买荔枝。“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当下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马伯庸的桃花源不可思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6
马伯庸作品同名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减细不减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4
马伯庸“见微”新作《桃花源没事儿》上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7
作家马伯庸:美食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
中国新闻网 2024-11-22
马伯庸:成为畅销书作家,我却“战战兢兢”
红星新闻 2024-10-13
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8
做客“北影大讲堂” 马伯庸:写作是跟自己较劲的过程,也是跟自己玩的过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被碰瓷营销了?马伯庸辟谣没写过《天启异闻录》震惊网友
扬子晚报 2024-0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