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获悉,近期该院接诊多名野生蘑菇中毒重症患者,并尽全力成功救治。专家提醒,市民别贪“口福”,勿买、勿采、勿食野生蘑菇。
6月中旬,家住湖北英山的李先生误食了野生蘑菇后,出现剧烈呕吐和腹泻,紧急送至当地医院抢救。然而其病情在一天内急剧恶化,肝酶指标飙升至正常上限的200倍,凝血系统濒临崩溃,中毒第三天甚至出现肾衰症状。危急时刻,家属立即把李先生转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抢救。
6月13日,该院重症医学科Ⅰ科王璐副主任医师接诊后了解到,李先生食用的野蘑菇是鹅膏菌属的一种。该毒蘑菇含有的鹅膏菌又称为“蘑菇界死神”,其含有的鹅膏毒肽具有极强的肝脏损害:引起弥漫性肝细胞坏死、肝脏正常细胞结构消失,严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眼见李先生病情危急,专家团队立即为其量身制定治疗方案,通过一系列的解毒、护肝、改善凝血功能、脏器保护等重症高级别救治手段,3天后李先生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凝血功能趋向正常,同时也恢复了食欲,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王璐表示,鹅膏毒肽对肝脏的损害堪称“毁灭性”,一旦进入人体,便会引发弥漫性肝细胞坏死,使肝脏正常细胞结构遭到破坏。我国确定的剧毒鹅膏菌的种类有12种,其中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此外,鹅膏毒肽化学性质异常稳定,无论是高温烹饪、低温冷冻,还是长时间日晒,都无法破坏其毒性,即便经过煎炒煮炖、晒干保存等加工处理,依然毒性不减。我国含鹅膏毒肽的蘑菇中毒死亡人数超过蘑菇中毒总死亡人数的90%。
专家提醒:食用野蘑菇,堪称“生命开盲盒”。有的患者中毒后“翻江倒海”,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出现“小人国一日游”,出现眼前“小人”跳舞、耳边魔音贯耳等幻觉;有的则是“多器官崩坏型”,肝衰、肾衰、凝血功能崩盘,死亡率高达30%-60%。野蘑菇中毒还有致命陷阱——“潜伏期”,其时长从数分钟到十余天不等,容易漏诊或误诊,错失救命黄金期。
王璐副主任医师建议,市民切勿食用自采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一旦误食出现中毒症状后,牢记“五个要”来保命:一要立即拨打120,及时就诊;二要迅速用汤勺柄、筷子、手指等刺激喉部进行简易催吐,大量饮用温开水或者淡盐水;三要饮用少量糖盐水,防止脱水导致休克;四要避免对已晕迷的患者向其口中灌水,防止窒息;五要保留中毒发生前食用的野生菌样品及呕吐排泄物,以备专业机构检验后供医疗救治参考。
通讯员 宁亚飞 方玉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胡克青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