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仁义道理。其实,一块玉器的诞生,除了“琢”之外,还有许多道工艺。那么这玉到底是怎么个“琢”法,工具是什么?流程是什么?技巧高低体现在哪里?
关于古人琢玉,现在有图文记载的还是《天工开物》里的《琢玉图》,可惜记录相对简单。较为详细的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的《玉作图》,在这本书里,非常详细地讲了十二个重要步骤,几乎可以当成操作手册来使用。
到了现代,出现了各种玉雕机械。不过,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雕刻玉器的设备原理其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从人工脚踏或手扭转动变成了电动动力,琢磨工具由钢铁取代了石头、木头、骨头,解玉沙则是被人造金刚石所取代。
仅此而已。
接下来,我们就把李澄渊所绘的《玉作图》拉到现代的制作工艺流程里仔细看一看,看看锯、磨、钻和抛光到底是怎么搞的。
第一是“锯”。
现代制玉,锯切是一个重要手段,工具包括了圆盘锯、带锯、线锯等。和古代不同的是,由于现代工具非常威猛,所以不再需要解玉沙的参与。
而在古代,制作解玉沙的工序必不可少,捣沙与研浆图说的就是这个场景——所谓“捣沙”,就是玉工用石杵在石臼里把解玉沙捣碎,而“研浆”就是把黄沙磨料在水里做沉淀,提取石浆,用来做抛光粉。
《开玉图》描绘了用钢条锯配上解玉沙,两个人左右开弓把玉石切开,从而得到玉璞。但这其实是对付大型玉石的做法。如果体积不大,重量也普通,直接用另一种工具——扎碢(tuó)就可以了。
所谓的“扎碢”指的是用钢材制作成的圆形的锯片,用的时候在刃口涂上解玉沙,然后双脚踩踏板,带动转轴运动,从而把玉料切成长的、方的等几何形状。
同样,古代也有线锯,一般都是在钢丝上上胶,粘上解玉沙,就像咱们今天在用的金刚砂锯条,只不过当时的锯条质量实在是太差了,费时又费力。
最后我们来看透花,透花是指镂空花纹,主要的工具是“搜弓”,这个工具组合会加装一个横木来固定玉器,保证玉器可以受力。通常,玉工会用石榴皮的汁来勾画要透雕的图案,以保证图案的清晰,然后不停地拉动,锯掉多余的玉石,这就完成了镂空花纹。
讲完“锯”,我们讲第二大工艺“磨”。
刚刚讲的扎碢,作用是切割;到了冲碢图,用的是冲碢,作用是打磨,也就是用相对较厚的钢圈,对刚刚切好的玉料进行全方位的“去毛边”。
如果还有一些小瑕疵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需要另一个工具——磨碢。磨碢和冲碢只是尺寸不同,作用有点像现在用的砂纸,而且,磨碢盘也跟砂纸一样有目数,根据不同的精细程度需要来进行打磨。
第三大工艺是钻。
现在钻孔机器有机械钻孔、超声波钻孔,甚至还有激光钻孔,简单易用。古代制玉要做出镂空效果,先要在固定的位置打孔,然后再进一步做出镂空的花样。
接着是打眼,比如扳指、鼻烟壶这类小玉件儿,东西太小,怎么办?可以用大竹筒子卡住木板,木板上提前打好要做的孔洞,然后把要钻打的小玉器卡在上面,再用金刚钻来打眼,真是一门细活。
接下来就是第四道工序抛光。
抛光大家都懂,就是让玉器的擦痕降低到肉眼看不见的程度,于是就产生温润光洁的效果。
现代用的抛光机器比较简单,根据需要选择一台合适的抛光机,配上抛光粉就行。而古代的抛光就要繁琐一些,先用木碢磨一遍,然后再用皮碢磨一遍,这牛皮一磨,温润感立马提升一个量级。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两个特殊工序:掏堂和上花。
所谓掏堂,指的是把容器的内部挖空,制作出中空的玉器。这个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上手,因为力道不对,很容易把玉器捅碎。
掏堂用得最多的就是钢卷筒,就是在钢卷的刃口涂上解玉沙,然后让钢卷放在玉石上旋转,直到掏出洞来。但如果遇到口小空堂大的玉器咋办呢?比如大肚子的花瓶或者葫芦,这就需要《掏堂图》里桌子上面的带钩子的工具了。具体讲,就是在钩子上涂上解玉沙,然后伸进去一点点磨啊、蹭啊,一直到磨掉为止,那绝对是个大工程。
上花,指的是在已经成型的玉器表面雕琢花纹,这里用到的工具是钉子,看着有点像我们用的图钉。
这个其实现在在工厂里也还在用,不少雕刻的电动工具头上用的也是这种小砂轮,不同的要求,尺寸也不同。
总结一下,玉器的制作水准,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同时,更取决于对玉料的构思和设计。
文并供图/杨学涛(文史学者)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