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开掘故事的“富矿”
人民日报 2024-12-02 09:30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为讲好故事注入无限可能,让受众拥有更多可听、可观、可触、可感、可知的深度体验

提起都江堰,大家或许都不陌生。但若要讲清楚都江堰的设计原理,讲清楚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怎么工作,怕是叫不少人犯难。

近期,有博主利用一款模拟游戏,还原岷江的地形构造,重现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和其中“玄机”。借助游戏的三维建模技术与互动机制,短短193秒的视频,对“四六分水”“深淘滩、低作堰”等设计理念一一进行演示,让网友直呼:“老祖宗的智慧终于看懂了!”

实际上,无论科学道理还是人文知识,人们有时“耳熟”却不一定“能详”。做科普、搞讲解、进行国际传播……都离不开讲好故事。那些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如同一座座待采的“富矿”。换一种方式“挖掘”,往往就能展现被遮盖的光彩。从这个角度看,都江堰视频的走红带来几点启示。

讲好故事,首先要“善借力”,打破方式载体的局限。就像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听了许多详细的文字讲解,看了不少精准的图示说明,甚至到现场去亲身感受,理解效果或许都赶不上跟着博主到游戏里“当一回李冰”。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只有做到“善假于物”,充分发挥各种工具、载体的作用,讲起故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技术的飞跃极大丰富了讲故事的载体。人们认知事物,可以不再受诸多条件的约束,甚至可以上天入地、自由“变身”、穿越时空。比如,有创作者利用高速微距摄影技术,将一滴水放大1000倍,让人们亲眼见证浮游生物的生殖、捕食和死亡;有研究者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在河南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当一首高亢的乐曲被吹响,人们得以亲耳聆听数千年前祖先奏出过的乐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为讲好故事注入无限可能,让受众拥有更多可听、可观、可触、可感、可知的深度体验。

创新故事讲法,还要“接地气”。都江堰视频利用口语化的表达,其中不时穿插小动画、表情包,成功拉近了受众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由此看来,要想真正把一个工程、一个成语、一个概念、一段历史的意涵讲深讲透,一个重要前提是根据受众的特点“量体裁衣”,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巧思。

试想,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将严肃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奥特曼能否平息台风”“把变色龙眼睛蒙上它还能不能变色”等有趣问题,怎能不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当视频博主将美食作为人文历史科普的“引子”,从取名嬗变、口味改良中抽丝剥茧,展现社会变迁,有料有趣有深度的“知识大餐”很难被美食和历史爱好者忽视。“地气”连着的是“人气”。坚持“用户思维”,用贴近受众的方式讲故事,干货满满且浅显易懂,这样的内容不愁没有观众。

“善借力”“接地气”,本质都是一种创新思维。受众变了,受众理解、接受知识的渠道变了,决定了讲故事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无论是从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常事物中敏锐发现潜在需求,还是紧跟科技趋势、需求变化推出让受众一目了然、入脑入心的内容产品,都在呼唤着推陈出新、创新创造。

今天,我们讲述的内容空前多元,但讲好故事的门道彼此相通,讲好故事的探索永无止境。转变视角,用好创新方法论,用心开掘故事的“富矿”,无论是无尽的远方还是身边日用而不觉的概念、观念,都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文/霍旻含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聚焦 | 大熊猫“星秋”“怡兰”抵达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新华社 2024-12-15
青城山下飞行“热” 低空经济为都江堰插上起飞的翅膀
成都商报 2024-07-11
穿越千年的护水之“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持续运行2280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3
视窗|四川都江堰举行清明放水节
新华社 2024-04-05
四川都江堰清明放水 古堰文化风采依旧
中国新闻网 2024-04-04
重庆至都江堰直通动车组开行 “快旅慢游”拉动两地旅游
华西都市报 2024-03-25
成都:看“火焰蓝”的新春十二时辰
成都日报 2024-02-10
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都江堰专场会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