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海边》:一段寻根苦旅,一部悲悯史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4 21:00

故乡满目疮痍,墓地人满为患,年轻人为了给父亲的亡灵寻找安葬的归宿,踏上了一段既残酷又诗意的寻根苦旅,也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当代史诗画卷。由法国科林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瓦日迪·穆瓦德编剧、导演的话剧《海边》,不仅刚刚作为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闭幕大戏好评如潮;本周又受邀参加2024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在北京舞台上再放光彩。

话剧《海边》剧照。记者 方非 摄

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创作背景的独特作品。该剧编剧、导演瓦日迪·穆瓦德出⽣于黎巴嫩,从小便因战乱跟随家人逃亡至法国,后又碾转到加拿大魁北克,一直漂流,因此他的思考和创作深受他的生活影响,呈现出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1997年,20多岁的他与加拿大魁北克当地一群演员们,在没有文本、没有排练场的情况下,每天聚集在他家客厅里,讨论死亡、恐惧、忧虑、爱恨……然后共同排出了一部长达11个小时的戏。之后该剧不断删改和演出,成为欧洲当代舞台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二十多年后,穆瓦德与新一代演员又重新创作了这部作品,并将其首次带到了中国演出。

《海边》既与创作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又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普世性。除了一开场从天而降的各种家具和服装,颇有当代剧场的视觉冲击力,整个演出的舞美布景道具服装基本呈现一种质朴简约的风格。但如潮水般涌来的现场音乐,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台词,深邃厚重的情感与思想,却具有一种裹挟人们思绪和心灵的强大力量。长歌当哭,叩问生死与归宿,把人们逐渐带入一种既幽微又宏大的史诗感当中。

话剧《海边》剧照。记者 方非 摄

故事从现实视角切入,年轻的威尔弗里德在凌晨的热烈情爱中突然接到父亲死讯的电话,极大的无助和无常之感将他吞噬,让他崩溃,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背负起了父亲的遗体,如同背负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他不仅要面对物理意义上的迁徙,更经历着心灵上的流亡,并试图在流亡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场景,但战争的残酷无情作为背景元素贯穿始终。一路上,威尔弗里德经过了一个个充满苦难的村庄,邂逅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他遇到以灵魂高歌、号召大家讲述自己故事的女孩西蒙娜,遇到误杀了自己父亲,并导致母亲也死去的阿魅,遇到了因亲眼目睹双亲惨死而受到强烈刺激总是大笑的女孩萨贝,遇到了总以笑声回应萨贝的孤儿马斯,遇到了希望通过记住更多人名而保留这些人存在记忆的约瑟芬妮……每⼀个年轻⼈都背负着自己生命的十字架,他们成为一起前行的伙伴,共同面对生命中的困境与挑战。父亲的亡灵也成为他们共同的父辈象征,“藏在这个需要被安葬的父亲身上的,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的救赎。”

剧中充满魔幻色彩和幽默意味的是,不仅威尔弗里德死去父亲的亡灵一直如影随形,而且他童年故事中的英雄、梦中的“骑士”也常常相伴左右,给予他帮助和勇气。当他为父亲寻找到了归宿,也在成长中与童年、与幻梦中的骑士作别。

话剧《海边》剧照。记者 方非 摄

瓦日迪·穆瓦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这样的戏剧,正如为了讲述的歌唱,源自创伤的大笑,理解孤独的陪伴,珍藏过往的记录,让人无论身居何处,是何处境,都能从中感受这深陷罪恶但仍怀希望的世界,感悟生命的启程和归来。正如该剧中文译者王婧所言:“《海边》是一首生者世界向逝者世界深情凝望的诗;是一曲有关过往,有关回忆,有关故土的吟唱;亦是一场有关苦难,有关理想,有关生命的旅行。”也让人不由想到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文/记者 王润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