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700年老街激扬活力 东城朝阳门南、北小街“焕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5 12:59

时值十月,金风送爽,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饭馆门前便道上宾客盈门,行人们悠然自得地在花园中穿行,老人和孩子们在新落成的凉亭中休憩游乐。而朝阳门北小街,孚王府东门外的老照片和一幅幅史家小学同学们的新画作吸引了来往人们驻足欣赏……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北京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历时近一年,这里的提升工作近期正式告竣,成为“小而稳”“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的全市首条“慢行步道公园”,700多年的老街正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着力打破空间“禁锢”

明确破茧蝶变方向

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孙扬介绍,朝阳门南、北小街始建于元代,是元大都按《周礼•考工记》“九经九纬”理念构建的路网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700余年,道路两侧依旧保留着传统的街巷结构,至今仍是北京老城南北交通联系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

朝阳门南、北小街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一方面,这条街不仅是北京54条“小街”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全国1100余条“小街”中最长的,南北牵连长安街和平安大街,向北直抵北二环,东临繁忙的二环路,西通京韵绵长的崇雍大街。另一方面又蕴藏活力,它坐落在现代居住小区与传统平房院落之间,商铺汇于沿街,民居隐于静巷,是区域重要的城市脉络,也是“生活性的服务商街”。

孙扬表示,此前,这条街却一度以“宽马路、多车道、大绿地”的形态出现,逐渐与市民需求出现偏离,尤其是随着周边轨道交通相继开通,以及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普及,区域交通已明显向慢行交通转变,更加暴露出空间尺度失当、道路功能失调、公共空间失序、绿化景观失衡、多元治理失联等诸多问题。

由此开始,小街上的各种问题逐渐成为居民议事的热点话题,也是“接诉即办”的高发案件。对此,东城区从2023年底开展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覆盖了北起南门仓胡同西口,南至长安街的长约2.3公里路段。顺应沿线的民生需求和出行方式变化,打破空间中的大型“禁锢”,让小街回归原有尺度,重新审视沿线的功能布局,加强空间与人联系……经历近一年的改造,小街逐步变得更加丰富、紧凑,向“小而稳、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 的“慢行步道公园”转变。

顺应出行方式变化

优化道路空间布局

为了顺应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本次改造将道路资源重新分配,通过调整路板划分,打破传统步行带、绿化带、停车带、自行车四带空间均匀布局,增加了慢行空间,调整了有效宽度,整合形成了“步道公园带”。整治后,朝阳门南、北小街全线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不低于3米,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控制在3米-3.5米之间,降低骑行与驾驶之间的相互干扰,打造安全畅通的慢行空间。

朝阳门南、北小街与周边31条道路和胡同相交,沿线有26处交叉口,过街交通量较大。针对这一特点,东城区将实施路口渠化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拐弯需求。为保障人行过街,还在15处交叉口采取小半径的路缘石转角,扩大过街等候区、缩短过街距离,并补全过街斑马线,纠正交叉口错位,整体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推动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型。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一所的景观设计师黄小川举例说:“在对‘徽商故里’前的道路进行整治提升时,我们首先依据市政道路红线的规定,移除了门前侵占人行步道的停车位,并对交通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通过在道路渠化区域上重新定位了非机动车道,提前设置偏移、导行,更加方便骑行者右转;同时,我们将原有人行道上的绿化带调整至非机动车道的西侧,有效地实现了机非隔离;此外,‘徽商故里’退让了部分台阶,让门前街面上的慢行空间更安全、更舒适。”

盘活周边停车资源

引导停车各安其位

停车秩序调整也是本次提升改造的重点工作。朝阳门南、北小街在2001年整治时原无路侧停车位,但因周边停车需求增加,部分停车需求被挤压到这条街上,导致街道上出现“车进人退”现象。整治前,沿途共有230个路侧停车位,但依据《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GA/T 850-2021)要求,目前车位施划已不再符合规范。

可要是减少朝阳门南、北小街的路侧车位,原有的车辆停哪去?对此,东城区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停车组织,保障街区内停车位总量不变,但布局却更为合理。针对沿街车位调整和居民停车需求,东城区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就地挖潜空间资源,在朝阳门南小街大方家胡同西口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包括地面车位在内,总停车位达100余个,有效承接附近居住停车刚需;第二,梯次外迁居住停车需求,前期已通过居民认证的程序,引导大部分居住停车分流到周边停车资源相对充裕的路段;第三,盘活居住区周边富余停车资源,积极协调东四街道的陆军总医院、朝阳门街道的银河SOHO、建国门街道的金宝大厦等,开辟共享停车位100余个;此外,在朝阳门南小街道路西侧设置机动车夜间临时停车区,解决居民夜间停放需求。

同时,根据商户经营需求,朝阳门南、北小街还重新规划设置了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大部分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设置在人行道最外侧,靠近非机动车道,采用缓坡路缘石设计,结合差异化的铺地设计和停车标线,有效引导非机动车停放,同时行人停放后可通过小径直接进入步道空间内。完工后,全街共增设约1500余延米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并设置蓝牙道钉、实行“入栏结算”,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秩序。

居民任美玲在附近住了40年,亲眼见证着这条街的变化:“原来道路两边行人拥挤、停车秩序混乱,现在真是好太多了,从我家楼上看下来,真是干净又宽敞。”

系统优化设施环境

提升宜商宜居水平

民生需求始终是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条街改造过程中的“主角”是沿线居民、商户。

近年来,随着周边社区商业的需求增加,朝阳门南小街沿途相继开业了多家餐饮、零售、便民服务等门店。从礼士胡同东口至干面胡同东口之间,不足470米的沿线,就分布着30余家餐饮商户。不过,附近居民说:“这里居民和商户也算邻居,可是原来这里一到饭点儿,就开始返脏水,冬天结冰,多少年了,反复通也不治根儿,这谁能受得了。”

由于历史原因,居民院的生活污水和餐饮商户后厨污水共用一条排水管线,且餐饮商户排水量大,隔油设施老化,造成共用的管线油污较多,沿线居民和商户都排水不畅,引发居商矛盾。对此,东城区带动多部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新设计管线,更新全线管道,实现居商分流,疏通了民生“堵点”。

通过有机更新,还带动整条街升腾的“烟火气”。孙扬表示:“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环境的更新只是手段,区域升级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参与,坚持统规自建,开展‘共益·创生’小街店铺提升行动,探索由政府包办转向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协同推进的城市更新模式。”于是,东城区引入了百余家设计团队与商家结对,引导商户用低成本自主升级广告牌匾等品牌形象。同时,优化英大信托、天润财富中心、北京二中等企事业单位外围环境,引入社会力量改造提升东四奥林匹克中心、金宝街52号等老旧楼宇,组织史家小学学生自主创作“苔花画廊”,制定沿街商户规范经营自治公约,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积极打造花园城市

营造“小街步道公园”

如今,漫步在朝阳门南、北小街,四处绿意盎然,尽显生机。本次提升,东城区通过打开封闭绿地、提升景观节点、引入低维养护植物群落、增加绿化层次等四项措施,推动朝阳门南、北小街从“道路林荫化”到“街道公园化”转变,打造可游览、可观赏、可休憩的小街“慢行步道公园”。

拆栏透绿,全面融入公园带。据介绍,本次改造拆除了全街4600延米围栏,充分利用旧有植物,将原来9960平方米的封闭绿地调整为11330平方米的开放绿地,面积一下子增加了12%。

在西总布胡同东口南侧,一个名为“总布拾光”的口袋公园深受周围居民青睐。原先,这里的绿地被围墙封闭,胡同口的步道也仅有1.2米宽,风貌不佳、通行不便。随着此次整治提升,专门将围墙打开,开放了近1400平米街角口袋公园,成为公共空间。此外,不仅增加了休憩座椅,方便居民乘凉、休息,周边场地铺装也融入历史典故,让绿地述说着总布胡同的历史。

近期,在东四街道南门仓胡同西口,也新增了一处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仓礼园”,取“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意。小公园刚刚建成,便吸引小朋友和家长在广场中踢毽、跳绳,成为附近居民新的休闲好去处。

孙扬表示:“朝阳门南、北小街的整治提升,不仅让街道面貌焕然一新,更激发了周边区域的活力与潜力。我们将继续加强小街后续管理,引导区域有序更新,推动形成街区自我更新、自我管理、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