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反向形成或许你也有这类表现!
天天精彩
2024-09-28
+ 关注

明明很喜欢对方,却故作高冷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会笑脸相迎;

明明想拒绝某件事,最后却很快地答应下来;

明明舍不得花钱,但在需要买单的场合却十分积极;

……

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不自觉表现出某一面,但是在独处时,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真实自我。

上述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它反向形成机制。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过反向形成的表现。

一定程度的反向形成,不会出现多大的影响;但如果被过度使用,就会出现焦虑、恐惧、逃避,甚至抑郁等心理症状,导致真实的情感无处发泄,内心感到极度拉扯,给关系里的双方都带来痛苦。

外在表现与内心认同完全相反以掩盖真实的立场和想法

反向形成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将一种不可接受的感受或冲动变成与之相反的感受或冲动。它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作为其精神动力学理论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防御现象。人类有能力将事物反其意而用之,通过与认同相反的态度和行为,把它们作为屏障,以防止危险欲望的表达。因为这些冲动一旦被他人知晓,便会引发巨大焦虑,为了隐藏这种冲动,人们就会倾向于转而走向它的对立面。

当一个人越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一面,那另外一面往往是内心真实的样子。于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人越怕什么就越强调什么或攻击什么,以掩盖自己的真实立场。

“反向形成”可能源于幼时真实情感不被允许表达

“反向形成”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内心的冲突

当个体内心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情感或想法时,如果这些情感或想法无法调和,个体就会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个体就会将其中一种情感或想法,转化为相反的情感或想法,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社会期待和规范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已经高度社会化,我们经常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期待和规范,如果我们的行为或想法不符合这些期待和规范,就可能遭受社会的指责和批评。为了避免这种批评,个体就会将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转化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或想法,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3.成长经历

当一个人在幼年时,真实的情感不被允许充分表达出来,长久以往,可能使个体习得“反向形成”这种防御模式。一般来说,家庭规矩和道德绑架越多,孩子就压抑得越狠,就越容易出现“反向形成”的现象。

在原生家庭压抑了太多情感和需求,在成年后也不容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往往表现出相反的一面。

“反向形成”在生活中有哪些典型表现?

1.青春期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关注

还记得小学时候那个总是故意捉弄你的小男生吗?还有初中时那个骄傲的看似对你不屑一顾却又悄悄关注你的小女生。

明明喜欢,可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满不在乎。

比如当情侣吵架的时候,女生经常会说“你走开,我不想看见你”,但她内心其实想说“你别走,过来哄哄我”,她用一个反向的行为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她很怕自己不被爱。

2.对不喜欢的人过分友善

在工作中,某位同事总是触发你的易怒点,但你不仅没有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反而对这个人更加友好和热情,甚至过度称赞,以掩盖自己对同事的愤怒和攻击性冲动。

3.过度追求整洁

有的人居住的房子收拾得极为整洁有序,每样东西都必须放在“正确”的位置,工作中也一板一眼,过分强调纪律和规则,这种“强迫”其实是在用“有序”掩盖内心的“混乱”。这些行为反映出当事人对混乱的恐惧以及较低的掌控感。

4.慷慨解囊以掩盖吝啬心态

有的人内心非常注意金钱,平常是不舍得花钱的。但在公众场合或朋友聚会中,他们却可以表现得非常慷慨,大手大脚地花钱,以此来掩饰他们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深层焦虑。

5.严厉批评他人,而自己也有类似行为

当我们无法容忍身边人的某些行为,比如懒惰、拖延或不上进,常常会对TA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但如果你自己身上也有或者曾经也有类似的习惯,那么你可能是在攻击你自己,用批评他人的行为来掩盖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焦虑。

“反向形成”是在掩盖矛盾

只会让问题不断重复

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可能有助于在某些情况下,维持表面的社交和谐或避免冲突,也许能够通过形成反向感受来避免情感伤害,但是这种防御会造成个体的内心处于一种矛盾和冲突的状态,它不仅会给个体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掩盖了自身真实的情感和问题,使人难以真正面对并解决它们,只会让问题不断地重复。

1.情绪困扰

反向的行为会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真实的欲望,久而久之,会形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比如:长期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得很冷淡,最终可能会因为无法表达真实情感而感到孤独和痛苦。

而长期对自己讨厌的人表现得很热情,可能会因为内心的矛盾和压力而感到焦虑和疲惫。

2.躯体症状

很多疾病都与人的情绪意志相关联,而医院心理科中,也有相当多的人患有躯体症状或神经症。

举个例子,一个经常感到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父亲,可能会表现出对孩子们一些行为过分宽容。表面上,这种宽容似乎是好的,但如果它是为了压抑内心的怒气和不满,那么就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时间久了,会让不满和愤怒在体内压抑、堆积、发酵、爆发。严重的情况,还会转化成躯体症状,如慢性疼痛、结节等。

正视“真实”的力量

找到那个一直想要隐藏的自己

想要识别或者应对“反向形成”的诸多行为,其实不是没有方法的。

1.自我觉察

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对号入座一下你是否有这种想法:

生活中你会不会过度强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对他人某些想法和观点过于厌恶?有没有一些行为发生后你自己很不舒服?

你首先要做的,或许是尝试识别和接受自己的这些真实情绪和感受。如果你有过度强调自己某个方面的情况,可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与内心中的某些情感对抗。

2.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人生来就有攻击性,有表达自己攻击性的欲望。反向表达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不同的是,它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是什么?就是与自己内在真实的情感在一起。不伪装,不遮掩,对自己坦诚,也对别人坦诚。真实是最有力量的,真实意味着你需要透过防御面具,去看那个你一直想要隐藏的自己。

相比反向或对抗,真实的表达才会使攻击性冲动更有空间去转化。最后你会发现,结果并不一定是冲突和矛盾,选择正确、合理、真实的方式,才能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从而实现“攻守平衡”。

3.尝试找到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反向形成”的人,往往是因为情绪无法正确表达。如果你认为自己和他人表达情绪很困难,可以通过一些自己能够完成的活动,释放自己的情绪。

比如:运动、艺术创作、写情绪日记,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输出和流动的渠道,就像一条河流一样,而不是仅仅压抑或者隐藏它们。

通过关注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到自我察觉,了解内心感受,挖掘出潜意识中被掩盖的东西。

当我们内心需求与外在表现保持一致时,一致性越高,心理状态也就越健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是成长的,只有当他是真实的,他才能成长。”

文/齐娇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家庄悦享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相关阅读
心理|内心总是不想长大,怎么回事?心理学有个词叫:退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1
心理|内心总是不想长大,怎么回事?心理学有个词叫:退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1
心理|如何突破“消极思维模式”让自己积极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心理|如何突破“消极思维模式”让自己积极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心理|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反向形成 或许你也有这类表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6
写作|原来,生离死别也有好坏之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写作|原来,生离死别也有好坏之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开学季,孩子的哪些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