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工作了一整天,好不容易躺下休息,却被各种想法纠缠、辗转难眠;
假期什么也没做,躺在家里刷手机,却感觉头晕眼花,比平时还累;
明明睡了很长时间,却噩梦不断,更加焦虑……
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睡觉、躺平等休息方式。却总感觉越休息越疲惫。
这是为什么?
冥想专家安迪.普迪科姆指出,这是因为:
很多人的疲劳并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大脑里无意识的杂念。
睡觉虽然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却无法缓解精神的疲劳。
要想真正有效的休息,就要掌控自己的意识,带着正念去生活。
摆脱精神的疲惫,重整内心的秩序。
1
心理学家徐慢慢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可媛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一打开手机,工作群里数不清的消息就扑面而来,让她目不暇接。
她最渴望的事情,就是给自己放个假,好好休息。
于是,一到周末,她就关掉手机,从早躺到晚、疯狂补觉。
但醒来后却感觉人更累了,心里还有满满的愧疚感。
她问徐慢慢为什么会这样?徐慢慢告诉她,这是因为:
如果我们除了处理“压力源”以外,不再做任何消耗脑力的事情。大脑就会认为“压力源”是唯一重要的事。
这时,压力就会时刻充斥在我们的大脑里。
一直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总以为,休息就是让身体休息。却不承想对于“大脑疲劳”来说,睡觉并不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套叫DMN的“默认网络系统”。
而当我们无所事事时,大脑就会启动“默认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大脑消耗的能量要比平时高55%。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下班回家,马上瘫在沙发上追剧、玩手机。却一边玩一边内耗,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人也更累了;
假期宅在家里,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却总想着没做完的工作。结果什么也没做,还觉得身心俱疲……
这就是精神疲劳造成的。
我们以为自己在休息,大脑却一刻也没闲着,不断产生着种种杂念。
这种隐性的“大脑徘徊”,才是导致我们疲惫的真正原因。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把休闲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被动式休闲,是指做那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比如刷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一种是主动式休闲,是指做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比如阅读、运动、冥想……
他发现,采用被动式休闲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感。因为大脑一旦放空就会启动DMN模式。
让我们不断反刍,回忆过去、担忧未来。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能量,让我们疲惫不堪。
2
网友@丽丽过去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她怀了二胎,为了照顾孩子,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那段时间,丽丽每天睡到自然醒。大家知道了,都很羡慕。
丽丽却说,离职后的这段日子才是最累的。
失去了公司的约束,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刷手机、玩游戏。
每天都睡到很晚起床,却依然感觉打不起精神。
她害怕被社会抛弃,却忍不住在做事时分心。然后,又陷入无尽地自责中。
好在,她及时察觉到自己的状态,并下定决心改变。不再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而是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
每天早睡早起,做事时,全神贯注;休息时,也不再一味沉浸于垃圾快乐,而是主动去做感兴趣的事。
终于,找回了往日的积极状态。
我们常常以为,最好的休息是什么也不做,却忽略了大脑天生喜欢秩序。
当意识进入无序状态时,最容易胡思乱想,沉浸在消极的思绪中。
要想有效休息,就要关闭大脑的“自动模式”,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心在当下。
而保持正念,就是找到这个状态最好的方法。
3
什么是正念?《十分钟冥想》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正念,就是不带批判地与此时此刻产生连接,就是你能够完完整整地生活在当下,而不是在心中对此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批判。”
一个人要将自己从焦虑和恐惧中释放出来,就要保持正念。
不要夸大对未来的不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当下,对一切保持开放。
① 停止批判,接纳所有的情绪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练习冥想时,安迪一直急于摆脱悲伤的情绪。
他每天都努力与情绪“斗争”,试图忽略或抵抗它们,却始终徒劳无功。
他沮丧地对师父抱怨:“如果我一直无法摆脱悲伤的情绪,还怎么得到快乐呢?”
师父说:“那是因为你寻找的是错误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一切都很完美的感觉’而是无论心中泛起怎样的情感,都能感到怡然自得的能力。”
听了师父的话,安迪如梦初醒。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急切地渴望着快乐,想要摆脱负面情绪。
于是,我们给情绪贴上各种标签,认为它们是坏的、不该有的。
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便不断地驱逐它们。
却忽略了,情绪本身并不会造成困扰,抗拒情绪才是内耗的关键。
只有让情绪流动起来,接纳它、看见它,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② 保持觉醒,过好每一个当下
在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主人公哈雷德因为从小被母亲抛弃,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
他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对身边的人也很冷淡。
就连亲生儿子,患上抑郁症也没有察觉。
渐渐地,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差,日子过得心力交瘁。
直到有一天,他走出家门,踏上一个人的旅程。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生活:
他第一次注意到身边的植物,哪些可以用来治病,哪些可以用来烹饪;
第一次察觉到,原来有些事情已经过去,而有些人还在眼前……
当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也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许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对过去念念不忘,对未来焦虑不已。
却忽略了,生活只在每一个当下。把当下过好,也就谱写了美好的回忆、构建了遥远的未来。
③ 放下执念,允许一切发生
作者安迪.普迪科姆在修行冥想时,有阵子状态特别好。
他感觉过去的阴霾一扫而空。那段时间,他非常兴奋,以为自己已经控制了一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的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不快的感觉又再次浮现心头。
他非常困惑,向师父询问。
师父说:“如果你能放弃总想体验美好事物的愿望,而同时又能摒弃对体验令人不快的事物的恐惧。就能拥有想要的宁静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疲惫,都来自过度的控制欲:
想拥有快乐、想摒弃烦恼、想获得爱和成功……
但人生的剧本,从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常态。
只有真正接受这一点,才能不被执念所累。
4
《十分钟冥想》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假如你面前有一张很大的白纸,纸的这端到另一端分别有一个小圆点,你需要把两个小圆点连成一条直线。
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
稍有不慎,线条就会变得摇摆不定。
但如果每个小圆点旁边都有另一个小圆点,你只要把这些小圆点一个接一个连起来,这条线画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如果说,人生就是这张白纸,那“此时此刻”就像那些小圆点。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能让这条线笔直到达终点,而是带着觉知过好“此时此刻”。
期待美好,也接纳事与愿违,把控自己能把控的,剩下的交给天意。
如此,方能摆脱焦虑、疲惫,收获内心的畅快与释然。
作者 | 十月的诗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