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是每年的“世界蚊子日”。这个节日虽然挂名“蚊子”,但并不是为了纪念蚊子而设立,而是希望借此提高公众对疟疾以及其它蚊子传播疾病的意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科学辟谣整理了7个关于蚊子的常见流言,并进行了一一解读。
所有蚊子都吸血?
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所说的“蚊子”其实是个泛称,一些昆虫长得虽然像蚊子但它们其实并不是蚊科的,有些也并不吸血。而蚊科中一些种类如巨蚊属、领蚊属的蚊子也不吸血。
真正惹人烦又传播疾病的吸血蚊子,主要是伊蚊属、按蚊属、和库蚊属。这三大类蚊子中,也只有雌蚊吸血,因为雄蚊子口器结构与雌性不同,只能吸取花蜜和植物汁液,并不能吸血。
住高层就没蚊子了?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只论飞行能力的话,蚊子确实飞得并不高,因此说住得高有助于少遇到蚊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因为很多情况下蚊子并不需要全靠自己飞。比如仅靠风的力量,就能把蚊子带到 160 米高空,而且蚊子也可以随着电梯、楼梯等飞上高层。
此外,有时蚊子的虫卵也会被带到高层建筑内。同时,影响蚊子分布的不仅是高度,积水、温度等也会影响蚊子分布。整体上,随着楼层增高蚊子有减少的趋势,但条件适宜的话,中高楼层蚊子数量可能高于低楼层蚊子数量。
因此,就算我们住在高层建筑,也要注意防蚊灭蚊,避免积水以免给蚊子留下孳生的空间。
蚊子包越大说明蚊子毒性越强?
并非如此。
蚊子吸血的具体过程是:将刺吸式口器刺进人体皮肤引起损伤,在刺吸血液的同时,蚊子还会向人体内分泌唾液来防止血液堵塞口器,因为它们的唾液中含有能够抑制血管收缩、血液凝结和血小板聚集的多种化学物质。这些注入人体内的“蚊子口水”,会引起局部的过敏反应,使免疫细胞聚集,释放组胺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组胺和细胞因子会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引起瘙痒和局部炎症反应。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反应强弱不同,对蚊子叮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也许我们应该说蚊子包的大小主要由蚊子受害者的体质决定。
被咬出了红包就一定是蚊子干的?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除了蚊子以外,还有很多节肢动物都有吸血的习性,它们都能够通过口器刺破我们的皮肤悄悄吸血,并给我们留下一身红包,例如跳蚤、臭虫、白蛉、蠓等等。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蠓,它们的个头很小,只有蚊子的几分之一大,常被误认为是“小蚊子”,但是它们“个小嘴更毒”,比起被蚊子叮了的人,蠓的受害者身上的包,往往又痛又痒的感觉更加强烈。有时候北方的朋友去南方旅行,觉得“这里的蚊子比老家的毒”,其实往往是被蠓咬了。
O 型血更容易招蚊子?
网上有很多传闻说某些特定血型的朋友,更受蚊子青睐,其实这是一种广泛流传的误解。
目前来看,尽管在一系列研究中,蚊子的不同种类和种群显示出了一点微弱的血型偏好,但只能说是“各有所好”,并没有哪一种血型能占显著优势,综合来看只有“无论什么血型都会被蚊子吸血”这一结论是真正站得住脚的。实际上,新陈代谢活跃、体温高、呼出的二氧化碳更多的人,对蚊子来说才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避蚊胺等驱蚊剂有毒,不要用?
并非如此。
像避蚊胺、驱蚊酯等物质,能够有效地驱赶蚊子。成年人和大龄儿童按说明书正确使用含有这些成分的驱蚊水,并不会带来问题。具体来说只要注意别让驱蚊水进入眼睛和口鼻中就不必担心,因此我们不要直接拿起驱蚊水就对着人喷,可以先将驱蚊水喷涂于手掌上,再用手将其均匀涂抹在皮肤上(尤其是对儿童)。而对于低龄宝宝,安全起见则更推荐使用蚊帐这样的物理防护手段。
蚊子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毒?
这种说法过于耸人听闻。
我们知道,只有数量足够多且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进入人体才能让人感染以至于患病。虽然艾滋病毒凶名昭著,但它本身传播起来效率并不高,而且艾滋病毒非常脆弱,只要离开了血液和体液,很快就会失去感染性,再也没法传染其他人。而一方面蚊子吸血的量很少,另一方面,蚊子的习性是吃到嘴的血液绝不会吐出来。
可能有些朋友有疑问,蚊子叮咬不是能传播疾病吗?其实,像疟疾、登革热这样的疾病都是通过蚊子的唾液传播的,相应的病毒也能在蚊子体内繁殖,而艾滋病毒则只能通过血液传播,也没法在蚊子体内增加数量。因此,被蚊子叮了并不用担心感染艾滋病毒。
整理丨丁崝
审核丨孟凤霞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 研究员
来源:科学辟谣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