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演出经济”热度持续走高,热门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不少演唱会为打击黄牛实名制购票,还实行了人、证、脸三合一的“强实名”购票规则,黄牛却以高出门票几倍的价格推出“代抢”的方式。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消费者选择“代抢”风险极高,有面临被诈骗、信息泄露等风险。
为追星花高价买“代抢票”被骗
00后小昭(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能够顺利购得某歌手的演唱会门票,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一位声称能够提供代抢服务的博主,并支付了30元代抢费和258元的门票钱。
满怀期待的小昭发现,事情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对方以转账备注填写错误为由要求她再次付288元钱。为打消小昭疑虑,对方出示了所谓的与售票平台合作的“授权证书”和营业执照。
随后,对方声称只需再转账800元即可激活门票,并承诺退还这800元及之前误转的款项。小昭因余额不足拒绝支付,对方则声称“余额不足无法激活成功”,并诱导小昭向家人朋友求助。在小昭再次拒绝后,对方将激活费用降低至300元,此时小昭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开始要求退款。对方却以下班为由不再回应,小昭最终损失钱财576元。
其实,因找黄牛购买演唱会门票而被骗的案例不在少数。多地警方、法院等发布过相关案例和提示。比如,甘肃兰州市公安局办公室7月份通报了一起相关案件,一女子在网上刷到某演唱会售票信息的视频,对方称是“票务人员”、有“内部渠道”可帮忙购买演唱会门票,对方发来一个链接要求支付门票费用,然而当她付款后网站却显示“出票失败”“资金已被拦截”,对方让其联系网站“客服”,求票心切的她便在对方的一步步“引导下”点击链接、扫描二维码等操作,结果,该女士手机账户多笔款项被转出,累计损失3万余元。
被共享的个人信息存泄露风险
北青报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代抢代拍的“广告”和引流信息。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一家店铺卖家声称按标价拍下必中,自带tqm(特权码),背后有团队代抢,通过科技人工相结合的手段抢票,成功率100%。为了增加说服力,卖家还展示了过往成功“代抢”的案例截图以及多个兼职抢票的群聊图片,紧接着又以保护隐私为由撤回图片。
由于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入场制度,市场上又出现新的“黄牛”倒卖模式。比如声称研发了“外挂”协助抢票。要想通过“黄牛”抢得热门演出门票,往往需提供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和电话信息。
为提高抢票成功率,“黄牛”会将信息共享在群中,与其他组织者分工合作进行抢票。群内会详细公布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使用的抢票APP、票的场次及座位等关键信息。这种操作形式会造成消费者大量的个人信息泄露。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小程序代抢票是利用技术手段,但成功率并不能保证。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简单提供和使用技术抢票不算违法,但在抢票过程中侵入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以及利用抢票行为倒卖盈利,属于违法行为,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为何实名制后依然存在黄牛
粉丝抢不到票,黄牛手里却有大把票进行加价兜售。对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尽管实名购票制度旨在遏制黄牛行为,但仍存在漏洞,如邀请函、内部票等非传统票务形式的倒卖,以及利用代拍、代抢服务和退票、转赠规则漏洞进行囤票和倒卖。
从售票机制来看,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比例在85%,对其余15%的门票,要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做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
有业内人士称,通常情况下,公开销售的门票部分,主办方一般会将其分配至“票务代理”,除了官方授权的票务平台外,还有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票务代理。非公开销售的门票一般是为服务保障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出的“工作票”、回馈给品牌商赞助的权益票等,一部分黄牛票可能就是从工作票及赞助票中流出的。此外,为了给票房不好的情况适当保底,演出票除了给票务代理,主办方或者承办方甚至会给“黄牛”一些票。
从购票环节,黄牛通过各种技术软件侵占了不少票源。由于实名制购票的推行,催生了大批代抢型黄牛。除了“外挂”抢票,“黄牛”还雇佣大量“真人代拍”,通过官方票务平台抢票,囤积票源。因为真人代抢的购票行为与正常购票行为一致,系统很难做出精准甄别。
从验票环节,由于不是所有的演出活动都采用人、证、脸三合一的“强实名”规则。部分采取“人、脸、证”三合一“强实名”机制的演唱会,“黄牛”会预收买家定金,有消费者冒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将个人信息发给“黄牛”实施“代抢”。
如何维护票务市场秩序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打击黄牛倒票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比如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票务管理制度、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打击,以及提高消费者的警惕性和维权意识,共同抵制黄牛倒票行为。
江苏省消保委曾对强实名购票建议称,文体演出行业可以参考铁路售票机制,完善购票、退票等流程,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候补”“退票”流程,避免黄牛票在二级市场泛滥。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主办方和票务平台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主办方应该严格控制票务的发放和使用,确保票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票务平台应该加强技术防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黄牛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抢票和囤票。
律师付建认为,打击新型黄牛需要加强购票实名制的执行力度,包括对购票信息的核验和打击使用虚假身份信息购票的行为。负有监管义务的相关单位应当增大管理力度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受访专家认为,除了技术手段和监管措施外,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也很重要。消费者在购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避免泄露给陌生人或非法机构,不轻信陌生人和非正规平台的票务信息,自觉抵制购买黄牛票。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黄牛倒票行为,为打击黄牛倒票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实习生 马梦祎 尹子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