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北京消防在园博园开展水域救援演练,来自丰台、海淀、密云的消防救援人员分别展示了抛绳包救援、抛救生圈救援、活饵救援、水域救援机器人救援及潜水救援等救援方式,同时,救援人员还演示了落水后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自救。
橘黄色的“皮肤”,“U”字形的“身体”,银色的“脚”,一米左右的“身高”,在岸边可以站立,在水里不仅可以漂浮在水面,还能在水上快速地划行……5日上午,在园博园湖边,海淀消防救援支队拿出了他们今年新配备的水域救援机器人进行救援演练。
演练模拟两名成年男子落水,被困在距离岸边约30米的水中,救援人员先使用机器人“一对一”进行救援。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机器人下水后,操作人员立即遥控机器人向“落水者”靠近,仅用时几十秒便到达“落水者”处。“落水者”根据岸上救援人员提示,双手抓握住机器人两侧的手柄后,被机器人带到岸边。此外,消防救援人员还演示了水域救援机器人如何“一拖二”同时将两名“落水者”带到岸边。
“水域救援机器人的作用很大,遇到有人落水时,它不仅可以为落水者提供浮力,还能拉着落水者回到安全地带。”海淀消防救援支队北安河消防救援站站长汪雪松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款水域救援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水库、池塘等平静水域的救援,其航程为5公里、最大续航时间为60分钟、最大遥控范围为1.5公里、最大推拽重量为500公斤。在水中可提供750N,相当于4个救生圈的浮力,而托起一名落水人员需要的浮力则为50N。当遇到浪或者水流的时候,水域救援机器人可以自动调整姿态,超出距离或遇到阻碍时,机器人还能“一键返航”。目前,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16个队站均配备了水域救援机器人。
汪雪松提示,当落水者看到水域救援机器人时,可抓住水域救援机器人的把手脱困,或趴在救援机器人上脱困。
“注意抛绳!”水域救援机器人演示结束后,随着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救援人员发出的抛绳提示,抛绳包救援、抛救生圈救援和活饵式救援三种常用的水上救援方式的展示也开始了。
据救援人员介绍,一般来说,救援人员会根据救援现场的情况来决定采用哪些方式去救援,“像是抛绳包救援,绳子的长短一般在25米到30米之间,超过这个距离的话我们就会用其他方式去救援。”救援人员表示,救援时候还要考虑被救者的状态,“我们采用活饵救援时就会考虑到被救者的状态,在接近被救者后先将手从被救者的腋下穿过,带动被救者仰面朝上,然后用双脚夹住被救者的腰,将被救者带到岸边。这样做一个是防止被救者再次呛水,另一个还能防止被救者因为紧张而抓伤救援人员。”
除了常用的水域救援方式外,针对作业时间较长、搜索难度较大的救援,消防救援人员还会采用重潜的方式进行救援。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张怀涛介绍,重潜救援采用的设备主要靠气泵供气,同时,下潜的消防救援人员还会背上额外的背负氧气瓶,称为“回家气源”。
现场,救援人员在展示救援方式的同时,还演示了落水后如何自救。
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溪翁庄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胡亚卓介绍,不慎落水后一定要保持冷静,然后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仰漂是最安全、最省力的自救方式,落水者伸直四肢,像躺在床上一样躺在水面上等待救援就可以了。”
对于落水后身体沉入水中的自救,胡亚卓表示,“可以先用‘水母漂’调整姿势。‘水母漂’的姿态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落水者可以先抱住膝盖,使膝紧贴胸部,放松身体,让身体自然上浮,等感受背部浮出水面后,用一只手臂向后推水,调整姿态翻身仰漂在水面上等待救援。”胡亚卓说。
密云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副科长赵强进一步提醒市民游客,出游及时关注天气情况,提前了解去往的地方山区山体饱和度,因为长期降雨以后这个山体饱和了,可能发生一些山体滑坡之类的情况。在山区一些小河流游玩,提前了解上游区域是不是常降雨,有可能发生突发性的山洪,游玩的时候要避开这些地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编辑/李涛
校对/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