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耕作、去流汗、去收获——这些年轻人为何在城里种地上瘾。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年轻人喜欢上在城里种地。工作日上班、休息日种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感受到“种地血脉觉醒”的同时,这些年轻人更收获了耕作带来的心灵治愈。(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年轻人在城市里种地,如此画风具有反差效应。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都市年轻人与种地根本搭不上边,种地属于农村的专有标签,也是农民的特定符号。结果,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呆久了的都市年轻人,竟然也爱上了种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检视。
年轻人在城里种地上瘾,既有好奇心使然,也在于通过种地找到了“劳动的价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耕作是方式,流汗是过程,收获是结果。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这在种地中能够得到直接的体现。可预期的结果令人无比期待,收获的喜悦也会让人信心倍增。正如不少人所言,种地之后有了更多牵挂,看到所种之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内心产生一种难能可贵的成就感以及超然于常规的舒适度。
中国文化中,土地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对土地的依恋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也正是如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种地生活,看似单调却让人内心安全而祥和。为什么劳动者对种地如此热爱与迷恋,就在于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能从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尽情释放对生活的热情。
这其实是释放正向情绪价值带来的能量,也是让众多年轻人从中找到快乐的“核心密码”。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独特体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有刻骨铭心的感触。很多人明显感觉到,种地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耕作让业余生活有了更充实的选择,流汗让身体得到了锻炼,收获的喜悦又实现了心灵的治愈。在压力山大的都市中,种地让焦虑不安的年轻人找到了“灵魂的寄放处”。
2023年10月9日,《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城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很重要》的文章,指出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边缘化、排斥、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安全和保障问题。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只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才能走出“孤岛”。在城市种地的价值就在于,年轻人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一个情绪释放通道和生活平衡点位。
有了种地这种独特方式的加持,负面情绪就会得到释放,正向价值就会升华——种地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展现了更加个性化、更加充满生机的生活态度,从而让年轻人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迎接新一天的到来。当然由此所带来的启示是,保持身心健康,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每个人都要结合自身特点与现实状况,或阅读,或听音乐,或旅行,或冥想等,找到应对挑战并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最终成为自我的“心灵治愈者”。
文/唐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