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研习营在北京五道口PAGEONE举行。刘北成、杨念群、宋念申、侯深、周思成、郑小悠等评议嘉宾及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张向荣列席参加,王骏光、王恺、徐艺欢、黄礼畅、冯懿、白云天等在初选中崭露头角的六位营员,通过线下半开放的形式,亦与在场二十位读者共享此间文化盛宴。本次研习营秉承文景历史写作奖的一贯宗旨,在“故事内外”的主题下,继续为有潜力、有志向从事历史非虚构写作者提供交流和提升的平台,也与大家一道,并肩探索“什么是好的历史写作”,以及更加深入地从内容和技术的角度看如何兼顾历史写作的学术性与公共性。
本次研习营活动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分两场进行。
上午,讨论围绕王骏光《虹口小菜场:从小菜市到远东巴别塔(1893—1937)》、王恺《都市的欲望:女人们的舞台与天下》,以及徐艺欢《17世纪英国商人塞缪尔·詹克:一部全球微观史》展开。在王骏光的理解中,虹口小菜场既是乡民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也是农产品在城乡之间流通的枢纽。在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身份的人群,包括乡民和市民、各地的移民,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侨民。王骏光说:“我的一个研究目的就是:设定小菜场作为一个上海城市史的主轴,进而探讨乡下人的文化、市民的文化如何跟世界性的城市文化展开交汇互动。”在王恺看来,越剧的诞生和上海的都市发展有着某种同步性,背后隐藏着上海城市的社会发展史,尤其是女性的发展史。他希望将当时越剧的文化基因写清楚,通过书写那一代越剧名伶,她们的世界、她们的社会、她们的先锋性格和复杂的人生,也包括她们舞台上的角色,由此看越剧的兴衰跟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徐艺欢坦言,自己之所以偏偏选中了“塞缪尔·詹克”这个小人物,是因为要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大时代,也即17世纪末的金融革命为什么率先发生在英格兰?以及,时代变迁对于真正身处其中的普通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下午,讨论围绕黄礼畅《沙痕犹在:沿江河追寻陆游的入蜀船迹》、冯懿《独钓中原:宋蒙战争中的钓鱼城》,以及白云天《粤海扬波:明清鼎革之际的广东》展开。黄礼畅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游访经历,他要沿着宋代诗人陆游的路线,最大可能地复刻陆游的入蜀之旅,再以文献资料还原古今800多年间的地理变化,尤其考察长江沿岸众多的石矶,以历史地理和人文历史的视角带入历史情境,呈现两个时空的对话。冯懿在分享中表示,要尝试在书中理清这样一个问题:南宋后期,尤其是宋蒙开战之后,为什么会在钓鱼城这个地方发起战争?钓鱼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整个四川而言具有怎样的特殊性,以至于历经种种机缘巧合之后,宋蒙在此必有一战?白云天关注的时空坐标位于明清易代之时的广东,聚焦明末清初南下的辽人群体,并且以顺治和康熙初年的尚可喜父子为主项,再以吴川(今广东湛江)的一个 “小人物”陈舜系的个体经历,勾勒一幅王朝变革时代的众生百态。
评议环节中,嘉宾老师们对每一部作品逐次给予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包括问题意识、史料选择、结构框架、叙事方式和写作技巧,既中肯地指出了问题与不足,也给出了优化和提升的方案。刘北成提出,作为历史学者,很多时候更希望的是,就我们感兴趣的、可能被刺激到的那些点,挖掘其背后的史学意义。侯深认为,日记、信件等碎片化的资料和一些打动人的细节,需要做历史学的整合,要穿连起来成为连续性的(哪怕是马赛克式的)图景。宋念申表示,写作全球微观史的题材需要一种思维框架,需要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和更多的积累,才能把题目里真正想做的和特别出彩的东西做出来。杨念群特别提醒大家,历史写作需要注意分寸感,因为写作者往往会带入一种现代人的视角,但这和当时的内部历史情境必然有差异性。周思成指出,历史游记在书写过程中也要有明确的主题,即便遇到的史料是大量的、细节的、碎片的,也要尽量聚焦到主线。在郑小悠看来,历史写作,特别是非虚构写作,会更偏向于以史实为基础的叙事结构,也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可以用最突出的线索把这个时代和要写的人物串起来,做到内容丰富而情节紧凑,从而形散神聚。
最后,本届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张向荣博士,从叙事、观点、调研三方面,向营员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教训。关于叙事,他的体会是:“纯粹的叙事非常难,一些考证,哪怕只是几句话,也不好摆布,要么就普遍认可将其放入正文,要么就都不放。另外就是很容易夹叙夹议,我们毕竟不是小说家,历史非虚构里有知识的意义在,而小说不承担这个使命。所以,议论性的、解释性的内容,怎么摆布……或许是中国的历史非虚构能够在写作理论上有所突破的地方。”
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张向荣分享写作心得
对于观点,张向荣认为:“历史非虚构必须要有观点,而且是整体性的观点,不是单纯某个细节、某个人的观点。从这一点上说,(这类写作)和学术论著没有区别。当然,这个观点可能不那么具有原创性,可能更综合、更宏观、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依然要有,而且要有力。”他也坦诚地表示,观点的发现和呈现都非常难,所以非虚构写作者要尽力跟上学术界的节奏,尽力拓展其他学科的视野,不要给自己设限。理想的状况是,通过叙事来表达观点,通过结构、修辞等传递所谓的微言大义。
历史非虚构写作主要依靠阅读文献,因为写作现实题材所需要的实地走访、当事人采访、行业调查等都难以做到。但张向荣还是喜欢用“调研”这个词,因为即便是一手信息,也有可能看出“猫腻”,比如统计口径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数据。调研“代表了一种综合性的态度”,只是阅读文献、著作,还很不够,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的过程。张向荣最后以赵冬梅教授的一句话作结:研究历史是“方以智”,写历史是“圆而神”。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