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数据称,全国目前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带来的综合性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为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2024年起,我国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全部启动今年的城市体检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多地将住建局更名为住更局。业内人士认为,名称的变更代表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显示出地方政府在积极落实城市更新各项工作。
城市更新显成效 全国已实施6.6万个项目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6万个。其中,围绕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目前已改造78亿平方米建筑,进一步提升了建筑安全和节能水平。围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去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加装电梯3.6万部。
2024年前五个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已达2.26万个。此外,全国已实施完整社区建设项目2900多个,精准补齐“一老一幼”设施3500多个,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街区等2600多个,建设和改造医疗、体育、教育、文化设施近1.5万个,改造城市燃气等各类管道约10万公里,修复城市破损山体4.9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市绿地3.4万公顷。
2020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我国五年规划。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住建部在21个市(区)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之后,从中央到各地城市更新政策密集发布。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2022年是各地城市更新政策出台的高峰期,年度出台的市级政策数量均在130项左右。2023年,超15个省出台了超过30条政策,超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出台了129条市级城市更新政策,仍然处于政策出台高峰期。
从资金支持方面,2024年4月,住建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城市更新示范工作支持对象是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央财政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
据公示内容显示,首批入选的15个示范城市包括: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
中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城市体检已全面开展 住建部门开始更名
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
据3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全部启动今年的城市体检工作。其中,2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成立了城市体检工作领导小组,115个城市已部署完成相关工作,204个城市制定了城市体检工作方案。
按照要求,今年各地的城市体检工作将从3月持续到8月,9月底前,各地要将城市体检报告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目前,天津、重庆、青岛、宁波等多个城市已经开始通过调查问卷、小程序等形式,邀请市民结合自身感受提出具体问题和改善建议。
此外,多地住建部门出现更名的现象也引发关注,湖北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是集体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并相继挂牌。截至6月20日,已有武汉、襄阳、仙桃、十堰、潜江、荆州、黄冈、黄石、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地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均已挂牌,官方网站亦已同步上线。
2024年3月25日,沈阳市新民市发布了“住房和城乡更新局”的职能职责,共27项内容。2024年4月11日,由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更名而来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局”官网也发布7项“主要职能”。
从公布的职能内容来看,更新局主要负责拟订城市更新战略、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全市城市更新项目资金计划、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全市城市体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宜居城市建设等工作。做好房屋管理和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
有的还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房地产市场调控相关职责,推进城乡有机更新、棚户区、老旧住房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房地产“去库存”等工作。
易居研究院咨询中心总监姚腊认为,名称的变更代表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传统的住房建设和管理,扩展到更加注重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更新,这种转变有助于推动城市从以建设为主向更新发展转型,这是地方政府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城市更新”纳入局名称,显示出地方政府在积极落实城市更新各项工作,预示着城市更新工作将更为有序推进。
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
“城市更新的一系列举措,明显释放了现在的城市发展不再以大拆大建为主的一种信号。”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丹丹介绍,城市更新主要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开发式的,一种是更新式的。开发式的就是拆一平米会再建三平米甚至更多,更新式的就是没有太大增量,拆一平米就还盖一平米。
比如,此前的“退二进三”算是城市更新的早期阶段,就是把一些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往外迁移,腾出来的空间可以做商业、办公、居住。像广东猎德村,不管是拆一个厂子,还是棚户区、城中村,拆一平米可能会新建十平米。这种更新基本上还是以增量模式为主。
如今的城市更新更多的是存量更新的发展模式,就像北京不仅要控制增量,还要进行一些减量。一些老旧小区改造是通过抗震加固、加装电梯、增加保温、改善上下水等方式去改善居住环境。
杨丹丹指出,进入更新式模式,就很难再通过卖地这种一次性的土地收入来作为城市主要财政收入的来源。它追求的是一个长效税收的增长和就业人口的增长,城市活力的增长,把中心城区一些闲置、低效、低税收的空间,通过更新以后改变它的功能、业态、建筑和环境的空间质量,来增加纳税、就业、城市活力和集聚度。
杨丹丹认为,更新式模式可以提高城市的一些基础配套设施使用效率。
她解释,因为以对外扩张盖新区的模式,每盖一片新区就要把绿水青山收储一些变成城市建设用地,这片区域想要发展起来就需要新修道路、新铺市政管线、新建一些医疗、教育、卫生等福利设施,这需要很大建设成本。
而在建成区相关设施都是建好的,更关键的是建成区确实存在一些低效地、闲置地,如果这些能得到盘活利用,比建新区更能提升土地集聚的使用效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