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博弈持续 投资者需警惕长期债券投资风险
金融时报 2024-07-17 09:07

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持续火热。

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期,中小银行热衷购买长期限债券,资管机构配置较多信用债,理财子公司嵌套信托、保险资管等渠道配置债券的规模上升,一些以长期债券为底层资产的资管产品也受到了广大公众投资者的追捧,多重因素助推“债牛”持续。

记者了解到,企业资金进入债市的情况也有所增多。某企业4月末在某银行存款时点余额13.3亿元,自4月末手工补息暂停后,为追求产品收益水平,5月起陆续在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目前存款时点余额2.9亿元,理财余额10.9亿元。近日,30年、50年国债收益率已先后跌破过2.5%,市场做多情绪持续高涨

“但是,债市不会永远上涨,当前市场反转的风险不断增大。”业内人士表示。日本农林中金银行巨额亏损也是债市风险的现实案例。6月18日,日本农林中金银行宣布本财年亏损可能达到1.5万亿日元,是此前预估的3倍,原因是长期过度依赖海外债券投资。截至今年3月,在农林中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海外证券投资占到40%,同期贷款仅占18%。一方面,其海外债券投资收益率仅为3.87%,而外币融资成本快速攀升至5.25%,净利息收入大幅亏损。另一方面,海外债券价格也在大幅下跌,投资组合市值重估后,其账面出现巨额损失。

“对机构而言,利率风险敞口过大可能导致硅谷银行事件重演。”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率下行阶段,不少机构通过拉长久期追求投资收益。但在久期倍数效应下,长债价格对利率变动十分敏感,未来利率出现回升,投资机构可能面临严重亏损。近期,一些农商行超配中长期国债,这些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大额亏损,可能冲击其资本底线,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也会相互交织放大。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也需要高度关注预期反转可能导致的资管产品大面积赎回,进而造成挤兑。“事实上,央行此前已多次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有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普遍认为长债利率风险很大,投资者明知有风险但仍存博弈心理,从众行为也加剧了市场超涨情形。但是,从以往各类金融市场运行惯例看,涨得越高,未来跌幅也会更大。一旦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预期逆转,债券市场下行会击穿前期积累浮盈,引发大规模赎回,进一步加剧市场下跌,2022年理财产品赎回潮就是典型案例。

近期,对于债市风险,央行正从“喊话”转向“行动”。“随着债市的影响正在加大,央行开始了行动,7月1日公告决定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市场不能低估央行决心。”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在债市持续上行背景下,存款分流债市的情况较为突出,近期M2增速下行,这方面因素影响较大。当前的形势给政策调控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是有效信贷需求偏弱,大体量的存款分流又对金融数据造成明显扰动。此外,在长债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央行进一步降息引导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的空间也受到限制。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央行已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协议,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的方式借入国债,未来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增加借入规模,并择机卖出,以平衡市场供求。央行保持正常向上收益率曲线、校正债市风险的决心很大。对此,专家也表示,国债借入和卖出有助于平衡市场供求,防范债市风险。市场无需担忧卖出国债对流动性的影响,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态度并未改变,完全有能力把握好货币和债券两个市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短期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马梅若)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 遏制债券收益率“抢跑”势头 引导金融机构理性投资债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1
券商资管研判2025年债市: 仍可相对积极但需防波动风险
证券时报 2025-01-08
业内人士: 警惕单边一致行为造成债市“踩踏”风险
金融时报 2024-08-25
业内人士:警惕单边一致行为造成债市“踩踏”风险
金融时报 2024-08-24
业内专家:警惕小作文“误伤”债市 市场主体享有投资和交易的合理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24
央行多次喊话 防范债市形成单边预期
第一财经 2024-08-15
央行“控场”债市
北京商报 2024-08-14
市场人士:债市短期博弈行为减少 市场供求有望趋于均衡
上海证券报 2024-08-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