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历史上每个重要的时点,单独来看,或许都有它独特的时代意义。串联起来,一个国家深邃的历史眼光、伏延千里的发展思路就变得清晰起来。
2024年1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外界期待已久的新一轮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再往前,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990年,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浦东是改革开放塑造现代中国的典型例证。34年来,浦东的改革方向从未动摇、愈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上海和浦东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到上海和浦东视察。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寄语浦东,要“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这是中央交给浦东的重要任务,更是党中央对改革方式方法的重要探索创新。浦东扎实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从1月至6月中旬,相关试点任务已落地67条,占比近50%,改革试点成效初步显现。数据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改革走向集成、走向创新,从“苗圃”变“森林”的实践。
强化改革系统集成
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改革也来到了需要强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重要关口。
《引领区意见》中,中央要求浦东加强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推动各项改革向更加完善的制度靠拢。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后,有关部委进一步将这种改革集成首要聚焦在科技创新领域,提出既推动基础研究制度集成创新,又要探索前沿技术攻关机制,还要创新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机制,为浦东深化改革指明探索方向。
浦东主动破题,围绕自主创新,提出一手抓创新源头,一手抓创新转化,计划通过优化创新孵化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打通创新全产业链。
14个大科学设施的落地,意味着浦东已经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 下转6版(上接第1版) 通过进一步推动大科学设施的开放共享,这些设施成了当下科学家有力的科研硬件支撑。
194家创新型孵化器,160多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政府提供租金补贴,为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标志着浦东形成可持续创新转化的发展模式。截至今年5月,已有近4000家初创企业在浦东的孵化器里茁壮成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922家。
过去讲“产学研”一体化,今天在浦东,改革正向“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方向迈进,塑造着一个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
今年1月,浦东创投集团挂牌运营,重点发挥国资创投的“引导补缺”功能,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底,浦东创投体系各类基金规模预计可达4000亿元。
不久前,海和药物对外宣布,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MET抑制剂谷美替尼片已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上市。这是第一个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为主体在日本申报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也是浦东创投集团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浦东创投集团早在去年就对海和药物完成了投资,并从政策咨询、资本赋能、政企对接、投后服务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为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34年来,浦东已构建形成了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的全周期创新高地,累计培育诞生了全国15%以上的一类新药。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施、研发用特殊物品便利化通关试点,政策层面可能影响科技进步的堵点正在一一打通。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不到半年,通过刀刃向内,探索联合监管制度,一批以CAR-T为代表的创新药出海布局全面提速。
“CAR-T细胞治疗产品要顺利出海,首先得获得境外患者的免疫细胞,在36至44小时内送到国内的工厂制备后,再将成品运送至境外的医疗机构。”药明巨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孙静表示,这意味着,政府部门需要在36个小时内,完成一场监管接力赛。“如今,跨部门联合审批通道已全部走通。”
今天的改革,“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意味着零敲碎打不行,小修小补不行。为了加快推动浦东综改的试点落地,目前上海全市已建立了市区密切联系、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联动。
打开制度创新空间
改革是浦东与生俱来的基因。34年来,外界对浦东持续深化改革的期盼未减。人们相信,浦东有自我突破的勇气和锐气。当然,人们也关注着,当改革步入深水区,浦东还有没有制度创新的空间?
去年初,围绕引领区建设以来的成果,浦东新区发布了20个重要的改革案例。其中,10个聚焦首创性改革,10个围绕创新机制。这些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践的新做法,还有部分涉及制度层面的重大改革突破,例如沿海捎带业务开放、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等。
拿数字经济来说,浦东是上海发展数字经济的先行区域,目前也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探索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张江科学城初步建成了国内首个数据要素集聚区,在张江,集聚了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浦东软件园、陆家嘴数智天地、金融数据港、浦东数商云港等载体;浦东在全国首发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专项政策,全面支持数据的管理能力提升、研发创新、产品挂牌、流通交易,为数商企业提供全周期配套支持。
然而,梳理现状也不难发现,在数字贸易交付结算、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方面,在新型数据交易机制、数字资产管理方面,以及数据产权运行机制、公共数据开放方面,浦东代表上海、代表中国,还有持续探索的巨大潜力。
如今,中央对浦东在数字经济方面先行先试的授权已明确写入《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浦东也迅速响应,作为数据要素基础设施之一,今年1—5月,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场内交易的数据产品已经接近3000个,聚集的数商超过了1000家。上海数据交易所开始从数据产品的流通交易跨入了数据资产的流通交易。
今年6月11日,实施新一轮综改半年的浦东,再次发布30个改革创新案例。又一批“全国首创”背后,述说着改革闯新路的浦东故事。
在深化制度型开放上,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和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心功能区启动建设,全国首家外国仲裁机构业务机构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获准登记,全国首家中东地区外国专利代理机构驻华代表处落地浦东。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浦东首创“2+1+1”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工作体系,推进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评价制度衔接,上海数据交易所上线运行数据交易国际板,率先形成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典型案例。
瞄准“五个中心”核心功能的提升,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走通了从挂牌上市到交易、结算、交割的完整流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中国海油完成全国首单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联合中国石油完成全国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交易。
从“一子落”到“满盘活”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通过“一子落”,实现“满盘活”。也就是说,理想的效果是一项改革举措出台,能够被市场主体广泛应用,真正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改革的效能,市场终会说话。
今年5月22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浦东新区2024年第一批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发布,科州制药的国产首款MEK抑制剂妥拉美替尼胶囊,是目录中的8个创新药之一。
“我们这款1类创新药是3月15日获批的,目前已经进入了沪惠保、纳入了浦东新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并在5月20日开出了第一张处方,惠及患者。”上海科州药物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红旗说。
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胶囊,此次也纳入了浦东新区2024年第一批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和黄医药政府事务高级总监章铮透露,目前,和黄医药三大替尼均已进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上海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产品目录》《浦东新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
今天,生物医药发展进程之所以能够在浦东实现全链条加速,得益于药械审评审批改革。目前,纳入浦东创新药械目录的产品,相关机构都会在一个月内召开药事委员会,做到应入尽入、优先使用,医疗机构采购目录中的药品不受品规限制。此项改革真正实现了让一个行业整体受益,加速了国产创新药的诞生。
在推进浦东改革“苗圃变森林”的过程中,中央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6月10日通过相关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比照经济特区立法,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作变通规定,对暂无法律法规或明确规定的领域,支持浦东先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按程序报备实施,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以法规规章等形式固化下来。
无人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得益于地方立法。去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出台,明确了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从封闭道路走向开放道路。
短短四个月后,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马智行等三家企业的15辆车获得浦东新区政府首批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许可。不久前,毫末智行获颁浦东新区首批无人驾驶装备创新应用识别标牌,首批小魔驼自动配送车将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的开放道路上开展L4级自动驾驶示范运营测试,并携手合作伙伴开展末端场景下的商超、快递等场景的无人配送服务。这标志着毫末末端物流自动车在超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商业化运营落地取得阶段性进展。
以立法促改革,当前,上海市人大已经制定出台“标准化创新发展”“绿色金融”“融资租赁”“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等18部浦东新区相关法规,浦东新区在免办强制性产品认证、无人驾驶装备等领域累计出台26部管理措施,有力支撑了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文/杜晨薇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