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方婚姻破裂,因虚拟财产分割走上法庭;百万粉丝博主订立遗嘱,希望将账号交由朋友继承运营;玩家购买的游戏账号被他人“找回”,双方产生纠纷……近年来,因虚拟财产而生出的纠纷不时见诸报端,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虚拟财产成为社会关注热点。(7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虚拟财产,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主要是指依附于网络虚拟空间、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在特定群体中传播和使用的信息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近年来不但有关虚拟财产的继承、转让交易、所有权属等民事纠纷日益多发,而且非法侵占、盗窃虚拟财产等违法犯罪行为也逐渐增多。如何与时俱进地为虚拟财产筑牢法治“保护墙”,已成了绕不开、躲不过的一道现实命题。
经国利民,法是重器。尽管依法保护虚拟财产已成法治共识,民法典也直接承认了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价值载体的财产属性,为当下日益丰富的虚拟财产的界定和保护奠定了基础,但也应看到,这种局限于概括式、宣示性的立法模式,是难以适应虚拟财产保护现实需要的。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法律对虚拟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没有厘清,直接让司法处理该类纠纷时缺乏可供遵循的基本标准,不但容易让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处理中各执一词,也让法院在具体裁判时可能机械适用法律。这既损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也制约着虚拟财产保护法治化水平的提升,立法需迈出更大步伐。
同时, 价值评估难题的存在,也在客观上让虚拟财产的依法保护面临更多实务困扰。近些年,随着网络游戏的迅速发展,进入诉讼程序涉及游戏玩家的角色指数、游戏货币、武器装备、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使用、交易等纠纷越来越多。这些纠纷的妥善处理,首先有赖于对虚拟财产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由于法律尚未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相关部门亦未出台具体标准,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大多凭自身对法律精神的理解,酌情确定虚拟财产价值数额。如此容易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出现,影响司法权威,需要实务部门予以更多积极探索。
此外,虚拟财产的定义、范围、权利所有人、权利范围、权利的行使及侵权保护等内容在法律层面的模糊,迫切要求立法对此积极回应。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前所未有,虚拟财产正越来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筑牢虚拟财产法治“保护墙”,势在必行。对此,既要采取适时修法或专门立法、出台行政法规等方式,进一步明确虚拟财产的权属和保护范围,合理确定权利所有人、权利范围、权利的行使及侵权保护和价值评估标准等内容,又要面对立法需要假以时日存在的“远水难解近渴”难题,及时出台法律或司法解释。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虚拟财产保护陷入法治保障乏力的被动和尴尬。
一言以蔽之,虚拟财产看似“无”,实则“有”。只有与时俱进筑牢虚拟财产的法治“保护墙”,才能切实把涉及虚拟财产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纳入法治轨道,让各方主体理性而公平地进行利益博弈,推动虚拟财产的依法保护迈向更高层次。
文/张智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