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打了几次车,一半师傅不开空调。热坏了,车又闷,下车就吐了”“气温超过37℃,司机不开空调开窗户,又晒又热像蒸炉”。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网约车不开空调的帖子很多。一些地方车内温度高达40℃,不开空调着实让乘客受不了,引发的争议更大。
“空调费”之争并非新话题,在之前的出租车时代,也有出租车司机为节约费用不开空调而开车窗的。没想到,到了剧烈竞争下的网约车时代,乘客和司机依然会为是否开空调产生争论,司机依然会为了节约成本不开空调。对这一事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问题,网络平台显然是第一责任人角色,而非推卸责任,置身事外。
乘客作为消费者,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那么,在天气炎热的夏季,不可否认的常识是,任何人驾驶或者乘坐汽车时都会选择打开空调以享受舒适的驾驶乘坐环境,除非该车辆未安装空调。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网约车,自然会默认乘坐过程会享受打开空调服务。这已经成为通行的市场交易习惯,就像饭店需要提供碗筷、桌椅,宾馆酒店包间需要提供空调那样常见和普遍。当然,饭店也可以提供收费餐具,宾馆也可以提供无空调的房间,但应事先尽到告知和提示义务,否则就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嫌疑。
高温酷热,又身处封闭的狭小空间,不开空调必然导致乘客的出行体验受到严重影响。试想,如果消费者在选择网约车时,有页面提醒该网约车不开空调的话,恐怕没有消费者会选择该网约车。或者说,冷暖空调作为影响车辆舒适度的必备功能,消费者有权选择开空调还是不开空调。作为经营者的司机,理当尽到相应义务,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不是自作主张关闭或开启空调。
当然,司机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少司机表示,开空调每天至少增加20元的油钱,一个月就要600元,甚至高达1000多元。且“空调费”没有来自平台或其他方面的补贴,全部由司机承担。但再大的苦衷不是不开空调的理由,其本就有义务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再以去餐馆吃饭为例,哪怕餐馆赔钱经营,也无权擅自收取桌椅费,餐具费,因为这已经属于提供餐饮服务所包含的必要内容。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额外收费的情形,譬如网约车或出租车向消费者额外收取返空费,堵车时的超时费,燃油附加费,但前提都是尽到了告知义务,且燃油附加费收费项目还应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收取。因此,不管平台抽成再高,司机支出再大,都不是不开空调的理由。
平台在其间的重要角色和责任不容忽视,作为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平台掌握着订单分配、抽成比例等规则的制定权,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营者。如果消费者对司机不开空调或其他服务不满,可以直接向平台投诉,平台也有义务作出妥当处理。
故开不开空调的主动权看似在消费者那里,又看似在司机那里,实则在平台那里。其一,平台有权力管理司机,对无故不开空调的司机进行处罚,甚至取消其资格。其二,平台有条件考虑到开空调的成本,进而妥善进行成本分担。譬如,到了需要开空调的季节,可以适当调高价格,或者在订单页面将“空调费”作为单独收费项目列出来供消费者选择,进而让乘客看的清清楚楚,钱花的明明白白。
因此,网络平台理应做好第一责任人,一方面在平台、司机和乘客之间合理分配费用和成本,而非一味地打着价低、特惠的旗号吸引消费者,同时又刻意压榨司机,让司机收入所剩无几,不得不在“空调费”上打主意,将所有矛盾都转移到司机和乘客身上。另一方面尽到监管职责,对无故不开空调的司机作出扣罚,减少订单量等处罚。让乘客有更优质的消费体验,不至于陷入“空调费”的扯皮之中。
文/史奉楚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