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前一年的火爆,今年夏天“中医版”酸梅汤等一众中药代茶饮方剂仍旧是年轻人中的“顶流饮品”。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2.0版本一天之内卖出了115万帖,一度要延期发货。各地中医机构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代茶饮方剂,代购、抄方分享、知名中药品牌开卖包装代茶饮,一时间火爆线下线上。
今夏代茶饮“硬控”年轻人
“这些中药是一小包包装好的,特别干净,一大包就是一帖,回家自己拿养生壶一煮,能喝一天。”市民赵女士向北青报记者展示自己刚刚从社区医院开出来的代茶饮。今年夏天要说有什么饮料能“硬控”年轻人的注意力,非中药代茶饮莫属。
去年夏天拿着医保卡去“开”酸梅汤的年轻人今夏重回中医院、中药房,只不过今年他们不再满足于具有消暑功用的酸梅汤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降脂、疏肝、祛湿、明目、安神等各种代茶饮方剂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甚至还有代茶饮能缓解脱发。
相比于以往,北京部分中医院、医院中医科室也纷纷推出代茶饮业务,不论是针灸科还是理疗室,都能看到代茶饮的科普和不同方剂的用料品种等等。有的医院的代茶饮已经提前配置并按帖逐一分好,有的还贴心放置了服用和煎煮方式、注意事项等等。有的中医堂、中药房还推出现场熬制好的酸梅汤、祛湿茶等商品。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代茶饮种类繁多,上市的代茶饮产品超过300种,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市场增速极快。
代茶饮从线下火到线上
不仅是线下,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同仁堂、雷允上等中药老字号品牌也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保健代茶饮业务。其中,同仁堂一款祛湿茶在某电商平台上有70万+的销量,在另一家电商平台,其另一款祛湿茶仅评论就有20万+。一些外埠医院还开展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网友只要选择便捷开方,坐在家里就能收到“网红”方剂。
比如,浙江省中医院研制“乌梅荷叶饮”,上线24小时售出115万单,一度导致院方只能“延迟发货”,导致迟迟收不到货的网友纷纷“维权”。院方还发致用户信说明情况并致歉。后续用户在互联网上开该院的代茶饮方剂则每次限制种类和数量。
代茶饮火爆催生“同款” 或涉嫌违规
这也催生了网上所谓“代购”以及“XX医院同款代茶饮”等生意。北青报记者在电商平台看到,号称杭州某医院同款乌梅汤已经销售了超2万单,但是有购买者表示,不仅跟上述医院开出来的不一样,代茶饮里的用料也跟商家宣传的并不一致。
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爆红后,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而该院也表示,其乌梅汤“2.0”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进行配售,所以在其他平台销售的乌梅汤2.0都是仿冒产品。
不仅是该院,北青报记者在部分电商平台上发现,还有不少商户打出其他医院“同款代茶饮”
的招牌,有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数千单。虽然不少网友对比了相关医院开出的方剂,认为一些网店的“同款”内容物几乎一致,但由于打上了“医院同款”,或混淆了食品、初级农产品与药品的界限,部分涉嫌违规。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日前,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开具以“乌梅汤”为代表的产品属于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载体开展“协定方”“经验方”等诊疗行为。在电商平台上售卖的中药代茶饮,由于产品混合、加工方式不一,且使用的原材料涵盖食品、中药材、初级农产品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不能简单将此类产品直接定性为药品。但一些商家往往使用“某医院同款”等描述进行产品宣传,使得消费者无法辨别此类产品属性。对此,该局督促平台加强对此类行为的自查管控,规范入驻商家药品信息发布,发现涉嫌违法制售药品的,及时报告,并对涉事产品和商家进行下架、清理、停止服务。
截至6月底,淘宝、天猫等已备案的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排查相关商品409个,处置涉嫌违规商品402个,暂无涉嫌违法制售药品被立案查处的情况。
代茶饮虽好但并非适合所有人
在不少年轻人的眼里,中药代茶饮是一个调理身体的“捷径”,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很多人更是一听“功效”是自己想要的就直接下单。但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医疗机构的医生都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选择代茶饮,最好是到医院来判断一下自己的体质适合何种代茶饮再服用。
医务人员介绍,中药代茶饮是中医的传统剂型之一,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原则指导下,为疾病预防、病后调理或者养生保健而组方选药开具而成的一种处方剂型。虽然代茶饮中使用的中药基本是“药食同源”的物质,但也一定要遵循“辩证施茶”的原则。比如,同样的代茶饮,不同体质的人服用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网红乌梅汤就不适合胃酸、腹泻等人群。
北青报记者也注意到,一些互联网诊疗的代茶饮方剂在购买前需要先进行问卷评估,如果用户症状的选择与方剂不对症,还会弹出“暂不推荐使用,建议去医院就诊”的提醒,且不能下单该方剂。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