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守松人”丁丁用望远镜查看迎客松的树冠。黄山迎客松,或许是中国“曝光率”最高的松树。它生长在海拔1670米处,其伸向一侧的枝干,仿佛热情张开的臂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故而得名“迎客松”。
6月5日,“守松人”丁丁(右)和师父胡晓春在雨天对迎客松进行例行巡查。为更好地保护迎客松,20世纪80年代起,黄山配备了专职“守松人”。2016年,丁丁担任守松人,协助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护和监测工作,两人不仅是同事,更是师徒。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在对迎客松进行巡查。每天早晨6点半丁丁开始巡护观测,了解迎客松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检查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情况,利用无人机对迎客松周边环境进行巡查……
6月4日,“守松人”丁丁使用无人机对迎客松周边环境进行巡查。
6月4日,“守松人”丁丁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和松针。白天每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每半小时就要巡护一次;夜间,根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起床查看情况。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在对迎客松进行巡查。“迎客松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棵树,更像是朋友和亲人,我能感受到这棵千年古树蓬勃的生命力。”丁丁说,自己会把守护迎客松这件事一直坚持下去。
6月4日,“守松人”丁丁用望远镜查看迎客松的树冠。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在检查迎客松的支撑杆。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在给游客介绍迎客松的故事。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在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皮。
6月5日,“守松人”丁丁在雨天检查迎客松附近的地面,防止出现积水。
6月4日,“守松人”丁丁通过监控查看迎客松的情况。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在用放大镜检查迎客松的树枝和松针。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对迎客松的支撑杆进行检查。
6月4日,“守松人”丁丁使用无人机对迎客松周边环境进行巡查。
6月4日,“守松人”丁丁将巡查情况记录到《迎客松日记》里。
摄影/新华社记者 张端 方欣 周牧 傅天
编辑/杨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