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官网数据统计整理,截至5月31日,今年以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合计对上市公司实施各类型监管555次。
其中,对比一季度情况,二季度以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严监严管”信号愈加明确,月均实施126次,明显高于一季度月均水平(101次/月);从监管内容来看,除了对信披、减持等问题依旧保持高度警惕外,受2023年年报密集发布影响,二季度以来较多涉及上市公司年报质量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未来将更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
上市公司资金管理
成关注重点
对比一季度实施的303次监管,二季度以来截至5月31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已累计实施监管252次,涉及上市公司217家。包括下发150份监管(工作)函、42份监管警示、27份通报批评、25份公开谴责以及8份公开认定期限内不适合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纪律处分。
从内容来看,年报披露质量、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以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上述252次监管中,分别涉及财报披露问题、资金占用和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等。
除了对资金占用实施监管措施,5月10日晚间,沪深交易所还密集下发9份关注函,要求ST摩登、ST红太阳、ST华铁、*ST中利、ST浩源、*ST深天、ST长康、ST三圣、*ST信通等9家公司及涉事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切实整改非经营性占用大额资金情况,再次印证资金占用问题正成为监管打击的重点之一。
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方面,监管措施透露,目前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募投资金用于非募投项目、募集资金使用监督不规范、实际使用金额超出前期审议额度等问题。例如,4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某上市公司下发监管函,直指该公司在2023年度募集资金使用过程中,将554.26万元募集资金用于支付员工工资薪酬、厂房租赁费,存在将募集资金用于非募投项目的情况。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朱奕奕表示,监管层对此类情况的关注向市场透露出重视募集资金规范使用的信号,以此督促警示上市公司按照募资方向合理使用募集资金,如实披露募集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持续关注
信披违法违规问题
2024年以来,证券交易所将“严监管”不断落实落细,紧盯信披违法违规以及违规减持等突出问题,严防此类问题危害资本市场“三公”秩序。
从二季度的监管情况看,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占比较高,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未完整披露、未及时披露、未按规定披露、未准确披露、未披露相关上市公司经营、交易、财务、重大诉讼和仲裁等信息,进而影响投资者知情权。
在朱奕奕看来,上市公司信披质量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体现在部分上市公司法律意识薄弱,试图通过违规信披来粉饰业绩、财务造假等。同时,相关责任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未勤勉履职甚至借此输送利益。
上海美谷律师事务所律师项方亮表示,市场其他主体也是提升信披质量的重要参与者。他建议,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可以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和识别能力。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