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网站信息显示,当地时间2024年5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尔与韩国总统尹锡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据央视新闻报道,27日上午10时,第八届中日韩工商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本次会议由来自中日韩三国的240位工商界代表和人士参加。
今年是中日韩合作启动25周年,也是中日韩工商峰会创办15周年。中日韩均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同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公开数据显示,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4%,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0%。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3年,日本、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与此同时,日韩两国都是中国的重要外资来源国,在华累计投资均超过1000亿美元。
韩国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大学主任教授黄菲告诉第一财经,她印象特别深的是中韩中日两次双边会见中都提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目前在制造业方面看似中日韩处于彼此竞争的关系,但其实不然。很多人只看到了终端产品,但其实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合作的机会还是有很多。中日韩在制造业上各有所长,可以合作实现共赢。”
中日韩在产供链合作机会诸多(来源:新华社图)
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外交部网站显示,当地时间2024年5月26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尔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会见韩国总统尹锡悦。
李强指出,中韩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经贸合作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双方要携手开拓新领域、拓宽合作面,共同抢抓更多发展机遇,抵制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维护两国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方愿同韩方在务实平衡基础上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深入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高端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欢迎更多韩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此次,双方同意适时举行外交部门高级别战略对话、副部级外交安全2+2对话,适时启动中韩1.5轨对话交流机制。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发挥好经济部长会议和产业投资合作、产供链合作、出口管制对话等沟通机制作用,重启中韩人文交流促进委员会和青年交流,进一步为两国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商务部信息显示,中韩自贸协定自2015年签署以来,双方已先后8次进行关税削减。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已在2022年正式启动,以负面清单模式开展高水平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磋商。截至2022年,双方已举行9轮正式谈判,中国对原产于韩国进口货物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比例已超过40%。根据中韩自贸区谈判达成的一致,在20年过渡期后,涉及两国产品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都要实现自由化。
据外交部网站信息显示,当地时间2024年5月26日下午,李强在首尔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会见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在镕。
李强表示,经贸合作是中韩关系的压舱石。中韩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三星对华合作是中韩两国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国际数据公司(IDC)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三星位列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第5,份额达5.9%。截至2023年,三星在华共设立15家工厂,累计在华投资548亿美元,其中尖端产业投资占比近80%。
适时召开新一轮中日经济高层对话
外交部网站显示,在与岸田文雄的会见中,李强指出,中日的发展对彼此都是重要机遇。中日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中日经济互补优势将长期存在,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开拓第三方市场等方面还有巨大合作潜力。双方应当相互成就,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和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方愿同日方持续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级友好交流,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积极开展青少年交流,不断夯实中日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双方同意加强各层级对话沟通,适时召开新一轮中日经济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会议,在既有进展基础上继续推进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相关磋商对话,并就国际和地区事务保持沟通协调。
今年年初,中断4年多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当时,中日双方就去碳化及强化产业能力、中日合作促进供应链稳定等展开磋商。
就中日经贸合作的前景,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告诉第一财经,他特别关注今后中日是否会在电动车、电池技术、5G、生物制药等最新技术领域有所合作。“中国企业依旧需要在技术等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合作,即共创或者协创。”他说道,“日本企业应该是合作的重要对象。在出行、健康及脱碳方面,中日两国的目标一致,可以进行紧密协创。”
近日,最新公布的第三次中国日本商会会员企业景气度和商业环境认知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过半(56%)日企准备增加或保持在华投资。中国日本商会去年的调查还曾显示,在华日企中,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企业数量在增多。(潘寅茹)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