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音清脆,箫声深沉,在王华的演绎下,穿越千年的笛与箫交织出无限的韵味。5月24日,著名笛箫演奏家王华携手龚琳娜、聂云雷等众多嘉宾和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华光溢彩”笛箫专场音乐会,这也是王华面向公众做的首次专场音乐会。
当晚,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创始人、歌唱家龚琳娜,笙演奏家聂云雷,钢琴家、作曲家张诗乐,古筝演奏家高雅楠、阮演奏家李雨涵、大提琴演奏家张乃文、手风琴演奏家韩译锐、扬琴演奏家林诗妍与徐盈睿,通过笙、钢琴、古筝、阮、大提琴、手风琴、扬琴、低音扬琴等乐器与笛箫的合作,打造出一场东方韵味与西洋器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盛宴。
王华的笛箫演奏以其清新脱俗、技巧娴熟而著称。音乐会上半场,《秦川情》《幽兰逢春》《四忆大同》《关山月随想》等经典曲目,以民族器乐讲述西北情怀、空谷幽兰、晋地风情、辽阔塞外等多样风情。由王华、聂云雷等艺术家合作的《火浴》个性鲜明热烈,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重生。上半场最后一部作品《走生命的路》由王华和龚琳娜等艺术家共同呈现,在王华看来,这部现代作品能够把箫的张力极大地表现出来。“箫在西方作曲家看来是很内敛的,它是代表中国文人音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走生命的路》这部作品的配器非常简约,两个扬琴,一把古筝,我跟龚老师在这里面是一个二重唱性质的配合,在这里,箫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器乐的人声化,我们俩交织在一起是有和声的碰撞,所以色彩搭配上是非常丰富的。”王华说。这部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作品将上半场的演出推向了高潮。
下半场,王华与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合作上演了《江晖》《走西口》《空中花园》三部协奏曲,以笛子与管弦乐队的形式带领观众穿越历史与时光,在音乐中感悟曾经的旖旎风光与悲欢离合。
虽然是面向公众做的首次专场音乐会,但王华早已是国内著名的笛箫演奏家。作为一名创新型的演奏家,王华曾多次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还曾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上演享誉国际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潘德列斯基的《第八交响曲》并担任竹笛演奏。而他与著名歌唱家龚琳娜也合作了近20年,并合作发行《静夜思》《中国民歌》《忐忑》《自由鸟》,音乐会足迹遍及欧、亚、中北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年的合作,龚琳娜和王华之间培养了一种默契,“歌手跟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不是伴奏关系,而是互相激发,他常常会给我灵感。”龚琳娜说。
“王华的笛箫声音特别干净,是中国一流的演奏家,但他很少做自己的个人专场音乐会。他比较随缘,与世无争、干净纯粹。”在老搭档龚琳娜看来,王华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甚至连这次开专场音乐会也并没有开口主动邀请龚琳娜参加,“他特别害怕麻烦别人,但我听说了这个事情之后主动要做演出嘉宾。”为此,龚琳娜甚至推掉了外地的演出,特地留下来支持自己的老朋友,而且还买了很多票请朋友来看演出。“龚老师现在是个公众人物,她很忙,但她为了我这场演出做了很多事情,我特别感动。”王华说。
王华的笛声既突出了中国竹笛特有的穿透力,又传达出了东方语汇的神秘与细腻。《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影》《妖猫传》《闯关东》等人们所熟知的影视作品中都能听到王华的笛箫声。“我平日里有大量的录音,几乎每两天就有一次录音,给很多影视配乐,这让我接触到了不同的作曲家和不同的音乐形式,也让我保持着演出的状态。”在王华看来,录音要更细腻,对声音的控制力和表达音乐的分寸感要拿捏得更为细致。而现场演奏则由于空间感不同,要更夸张一些,表演的成分更强。“现场演奏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录音不满意可以再来一遍。这么多年录音的积累过程中,我对音乐的感觉更加敏感和细致,包括技术上的调整,运用到现场的演奏里,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如今的王华主要工作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担任国乐学科副主任,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他认为自己对孩子们的帮助不应该局限于督促他们练习上面,而是需要从音乐理念、审美方面给予他们帮助。“我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用当代的技法去表现传统的乐器。“从理念上面,我觉得带给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小孩子他们的气息、他们的技术不一定是到这个年龄段,因为管乐器有它的特殊性,需要身体状况的配合,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有时候不是仅仅通过大幅度练习能够达到的,需要的是合理的方法加上适度的练习,从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循序渐进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去挖掘笛子的更多可能性。”
摄影/罗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