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有受访者不觉得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肥胖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患者比较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总体上看,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若是不注意控制体重,久而久之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健康隐患。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疾病,是一种能够诱发诸多病症的“百病之源”。
根据学术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在2023年8月发布的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年人中普遍存在。报告显示,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较女性更高。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肥胖现象的背景下,胖人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基于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在评价和看待肥胖人群方面,往往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几乎绝大多数人认为,造成一个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不自律。当这一说法开始流行,就会有不少超重者被人误解,甚至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正是把“长胖”和“不自律”划上等号,才让不少超重者陷入尴尬的处境。
缺乏自律确实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因素。事实上,造成身体超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主观自律意识不强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客观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属于易胖体质,跟遗传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此外,睡眠不足以及缺乏锻炼等,都会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肥胖。所以,不能把肥胖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当事人不注重生活规律,没有实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任意放纵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更多时候,肥胖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肥胖简单归责于主观因素。当肥胖已成为“群体烦恼”,控制体重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就需要消除误解与歧视,对“胖子”们更为宽容一些。在这方面,全社会要能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统一步调与行动,形成更为完善的关怀机制和干预体制。对于很多肥胖者而言,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人偏见、社会歧视而徒增心理负担,由此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基于每一个个体和群体更多宽容和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肥胖者,我们只有关注和关心这些群体,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环境。如此,我们才能多一些积极的生活方式,少一些共同的烦恼。
文/唐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