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剑客长江三鲜期待团圆 十年禁渔只是一个开始
武汉晚报 2024-04-11 13:07

长江三剑客,鳤鱼、鳡鱼和鯮鱼。如今,鳤鱼重现府河、举水河,鳡鱼在江中成群结队,可鯮鱼依然不见洄游。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和河豚。其中的鲥鱼已销声匿迹20多年。

2022年,长江“鱼王”白鲟宣布灭亡。

人类见过的最后一头白鱀豚离世至今,已有近22年。

……

2020年7月1日零时起,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实施十年常年禁捕。到今天,鱼类资源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物种多样性和生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国新办今年4月2日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时态度鲜明:“这个事没结束,十年以内再也不要找各种理由想‘开禁’了。”

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值仍处低位,部分重点物种未见自然繁殖

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6个等级。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以及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等重点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时,长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已到了“无鱼”级别。

经过3年多的集中攻坚和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去年10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种,比2020年(同监测点位)增加25种。

可整体来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值仍处于低位,尤其是长江流域重点物种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美人鱼”胭脂鱼就陷入繁殖困境。

4月2日,后官湖“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人工养殖池附近,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工程师杨波和同事们正使用B超设备给5尾胭脂鱼亲鱼进行体检。“它们的性成熟比较晚,一般要到5—7龄才能参与繁殖。”杨波想知道这几尾胭脂鱼是否具备繁育后代的条件。

对比人工繁殖,更令研究人员担心的是,葛洲坝以下,多年未见胭脂鱼的自然繁殖,而长江上游的胭脂鱼群体可能也已停止了自然繁殖。

胭脂鱼,也称中华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鱼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徐一扬眼中,胭脂鱼的“鱼生”很像一个“灰姑娘”的逆袭之旅:小时候体型细长,体色半透明或灰白色;长大后“鱼大十八变”,背部隆起,形如骆驼的驼峰,体色变得鲜艳斑斓、如同胭脂颜色,因而有着“淡水美人鱼”“中国美人鱼”的美誉。

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显示,2017—2021年在长江全流域调查记录到的胭脂鱼只有413尾,且它的自然种群已多年未见自然繁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吴金明研究员曾做过“胭脂鱼放流”实验:选择10尾性腺发育成熟的胭脂鱼,安装超声波标志,在长江宜宾江段放流,然后从遥测跟踪轨迹来观察它的生息繁衍。结果发现,进入江水中的胭脂鱼各奔东西,它们不仅未组建家庭,有的还远走他方,游走了1180公里。

没有适合栖息和繁殖的水环境,导致胭脂鱼一路奔寻。

同样面对自然繁殖难题的还有中华鲟。中华鲟是与恐龙生活在同时代的物种,经历了几次物种大灭绝而幸存下来。专家忧虑,中华鲟自然繁殖的缺失,将导致其野外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有可能让我国失去又一重要的野生物种基因库。

“长江三剑客”“长江三鲜”已“缺兵少将”多年

长江上游珍稀特种鱼类127种,如裂腹鱼;长江中游构成了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江、湖洄游的特性,代表鱼为“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长江下游水量大、水流缓、江面宽,有刀鱼、鳗鱼、鲥鱼、河豚等。

日趋濒危而被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长江流域一、二级保护鱼类现已增至29种(类),包括中华鲟、长江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松江鲈、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多鳞白甲鱼、金沙鲈鲤、岩原鲤,以及白鲟、鲥、鯮、花鳗鲡、四川白甲鱼等。

其中,多数十分罕见,有些已多年未见。

长江鲥鱼是长江特有的洄游性鱼类,它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与河豚、刀鱼并称“长江三鲜”。

“飞递鲥鲜,以供上御”。长江鲥鱼肉细味鲜,是古时的贡品。

鲥鱼的习性与中华鲟类似,平常栖息于海中,到了繁殖季节则溯江洄游。它们的性腺在洄游过程中逐渐发育。鲥鱼的怀卵量其实很大,单尾在100万粒以上,只要有几条就能够参与繁殖,可即便如此,其数量还在不可挽回地锐减。

历史记录表明,1962年以前长江鲥鱼每年的捕捞量在300—500吨,1980年为136吨,1987年已不足10吨。

为保护鲥鱼资源,我国从1987年3月开始发布禁捕令,并在随后将它列入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可惜1996、2006、2007年,在中国水产科学院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对鲥鱼展开多次搜寻中,都未能发现它的踪影。由此推断,鲥鱼在长江流域已功能性灭绝。

还有与鲥鱼命运类似的松江鲈。这类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古时以产于江南松江(今太湖流域一带)居多,所以称为“松江鲈鱼”。因在生殖季节鳃盖膜每侧有两条红色条纹,又名“四鳃鲈”。

2017—2021年,专家在长江水生生物调查中仅监测到少量人工放流的松江鲈。由此推测,长江口水域的松江鲈自然种群或已绝迹。

作为长江三剑客之一的鯮,其模式标本收集于150多年前的汉口鱼市。鯮的种群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急速衰退,到21世纪初时基本绝迹。长江三剑客“缺兵少将”多年。前些年的科考调查中,未能发现鯮的确切存在记录。到今天,也再无人见过鯮鱼的身影。

白鲟宣布灭绝,“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

长江禁渔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

有些伤痛,依然存在。

2022年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份名录上,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长江白鲟是一种大型鱼类,它的体长可达2—3米,最长可达7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江白鲟不止存在于长江流域,还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大河流甚至近海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长江白鲟就仅仅只分布在长江及长江出海口了。

人们最后一次看到白鲟是在2003年。当年1月24日,四川省宜宾市涪溪口的渔民发现了一条受伤的长江白鲟。救援人员对其进行救治后放归长江。为了保护和进一步追踪,研究人员为这只白鲟安装了声呐。可1月30日,追踪船出现意外,声呐信号中断。从远古走来的长江白鲟在21世纪彻底消失。

“白鲟无声无息地告别,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在研究人员看来,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正在为长江中的各种生物撑起“生命保护伞”,可并不是对每一个物种都留有足够的、关键的生境适应期和种群恢复期。

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分析,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资源量明显恢复,另一些物种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它们对生境还有特殊需求,那么,种群衰退的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十年禁渔只是一个开始。

文/金文兵 李雨欣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