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这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李英的新作,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
作者李英以文学的方式生动阐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他耗时两年,行程数千公里,奔赴30多个乡村,采访100多位当事人,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三四次上门采访同一人。做了大量的调研后,他选取了十几个县不同发展路径的典型村庄和典型人物,讲述了一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基层党建等多领域的乡村新变革。
用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折射大主题
研讨会上,李英谈及创作技巧时坦言,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折射乡村振兴的主题。放弃大场景、大叙事、大报告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来折射乡村振兴这一大主题、大立意、大道理。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所在,他们的生动实践和首创精神让他感动。
正是因为无数次的还乡,李英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他和老家白溪村的文艺骨干们一起创办了白溪湾艺社,建立了李英作家书屋,艺社社员有百人之众,专长涵盖文学、书画、婺剧坐唱、歌咏合唱等多个门类,堪称村庄的小“文联”。
李英还试图探索农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除了组织编撰《金东20年》《潮起金义》《孝顺文史记忆》等一大批地方文史图书,还创作了《第三种权力》《大国治村》等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农村题材已成为他报告文学创作的富矿,在他看来,艺术源于生活,报告文学作家只有深入生活,创作的作品才有真实性和艺术性。
素描式刻画“千万工程”人物群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在研讨会上表示,因为各种原由,这段时间是报告文学的井喷时期。在他最近读过的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中,李英的《群山回响》让他感到很意外。“首先这部作品反映的‘千万工程’本身就比较难写,它点比较多、线比较长,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李英采取了板块结构这样一种相对集中的写法是比较好的。”
白烨进一步举例说明,这种板块结构写了乡村振兴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比如种植胡柚,后面还写到了民宿、创客、陶瓷、古村落的恢复与重建。这种发展过程不是一个模式,也不是一种路子,而是多种多样,因地制宜的,其中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故事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白烨还称,这部作品跟别的报告文学不一样,作者对笔下人物故事有很多素描式的形象相对完整的叙述。比如像徐文忠、洪铁城,还有一个从俄罗斯到村里创业的唐曦兰,这些人物都不太一样,他们也不完全是本地的,有些是已经在外地做的风生水起的浙商,还有新型人物,比如乡村建筑师、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等,构成了“千万工程”中的人物群像。
“父亲的水稻田”写作很有意味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很熟悉李英的创作,知道他一直关注乡村,书写农村题材,对他在《群山回响》里的一篇《“父亲的水稻田”》印象深刻。这篇文章讲述了浙江散文家周华诚回到老家和他的父亲周全仔一起合办了一块有机稻田,他们在这块田地上耕作,开展稻作农耕文化的研学、推广和传承,直至建立起一个稻作文化展馆,后来升级成省稻作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举措。
“李英很会写作品,尤其是聚焦写人和人的故事,他写‘父亲的水稻田’注重穿插作家周华诚个人的成长经历,就这样一个农家子弟从龙门跳出来,好不容易进入城市打拼,有了一番成就后又返回到农门,反哺乡村,用智力来支撑家乡的建设。”李朝全表示,李英在城市与乡村,城里人和农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的写作很有意味。
以一斑窥全豹,《群山回响》里头还有众多像“父亲的水稻田”一样生动有趣、新鲜独特的人物和故事,比如说像开篇写到常山县围绕一棵110年的胡柚树做成了一篇大文章,李英深入挖掘,写十四任县委书记齐心协力抓一果,将此做成很大的产业,在北京都能买到常山胡柚,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李朝全表示,《群山回响》中“龙游飞鸡”、遂昌青瓷、青田咖啡、磐安茶园等内容都很精彩。李英的书写由点及线、串线成面,描绘了浙江大地上共美共富的乡村和美生活图景,回应了新时代新农村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也体现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