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只需一场春雨,湘南满树的桃花一夜之间就泛滥。开得格外喧闹,无羞无耻,仿佛整个村庄都被她笑醒了。蜜蜂在花朵上盘旋,嗡嗡地响;蝴蝶飞来飞去,扇动着五彩的翅膀,跳着优美的舞蹈。一阵微风拂过,那似火如焰的花瓣更添万种情思:有的簇拥开放,面色红润,像搽过胭脂似的;有的躲在叶子后面,像害羞的少女;有的独占一枝,高傲的像美艳的少妇。还有的绽放出甜蜜的笑容,犹如美丽的新娘,把那娇羞与喜悦挂在眉梢,天然一段风韵,全在枝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好像刻意在炫耀自己的美貌,令人神迷欲醉。
桃花盛开,如同青春的容颜,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物象,并内化为一种独特的诗画意象。中国的意象理论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了比较成熟的观点:“立象以尽意”。而在文学上最早使用“意象”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真正懂得写作的人,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是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善于把抽象的意念以具体的形态精雕细刻出来。
中国文学的天空,永远留存桃花盛开的意象。《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其中的《桃夭》首开以桃花喻美人的先河,同时衍生了桃花象征春天、生命等多重文化意蕴。《诗经》有六篇作品写了“桃”,如《周颂·小毖》《魏风·园有桃》《卫风·木瓜》《大雅·抑》《召南·何彼秾矣》《召南·桃夭》。这些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诗歌,以桃花作元素,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亘古不老的爱情天空。
桃花的深刻意蕴绝不只限于爱情,它作为一种常见的花意象存在于众多的诗词歌赋之中,寄托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不同的理想与追求。最早用桃花来象征隐逸意味和隐居生活的当是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双“天眼”,通过《桃花源记》他为后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宁静超逸的精神家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500多年来,这篇只有360字的散文,历经岁月的打磨,几瓣桃花骨子里满是心忧国家,给世人勾画出了一个最佳幸福社会的蓝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鬓,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定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陶渊明说出这个“桃源仙景”之后的1400多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了,共产主义开始从文学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桃花源”是中国人心里头那个挥之不去的美丽的梦,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桃花本是春天的使者,是春意的代名词。到了唐明皇时期,桃花却与江山相关联。据《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与杨贵妃都喜爱桃花,于是在宫中广植桃树。每年春天,当桃花怒放时,唐明皇都要摘下一两朵桃花插在玉环的头上。他说:“此花最能助娇态”。上行下效,当时不少唐人便用桃花洗面,认为这样可使容貌更加美丽。于是,桃花有了新的语义:爱情的俘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708年,孔尚任在中国戏曲的池塘里抛出一枚《桃花扇》,借离舍之情,写兴亡之感。薄薄一柄桃花宝扇,虽无桃树成阵,却觉满纸都是桃色,风骨潇洒,气血纯正,桃源已然在心间。桃花薄命,扇底飘零,美人碧血染就兴亡梦。这桃花是一场爱情的悲剧,亦是江山易主的往事回忆。李香君手上这朵桃花与杨玉环头上那朵桃花,整整相隔了960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遥远的时空对唱,使得桃花的意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借桃花自比,抒情,也是古今文人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三国演义》中最突出的就是“桃园结义”这一意象。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时节、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刘备、关羽、张飞举酒结义,对天盟誓,甘苦同当,一起打天下。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开篇讲的第一个故事。自此,桃园之拜,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典范。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人情怀。这个桃园,不仅使得三人结义有了生气,同时由于桃花的出现,让兄弟同心的意味变得更浓,亦为后人撑起了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人间一股英雄气。
桃花的意与象绝不仅此,“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写的《桃花行》。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命运预兆,曾经人生也如桃花般绚烂,可如今尝尽世态炎凉,这其中的滋味又有谁能解?
曹雪芹的眼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二双“天眼”。他发现了爱,他构建了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和以臭男人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为后人留下了“大观园”。他用独一无二的话语向世人宣告:“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发现女人,发现爱,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是曹雪芹对中国文学史的最大贡献。曹雪芹的发现,是借用桃花来完成的。《红楼梦》第十七回、二十三回、二十七回、六十三回、七十回、一百零八回,都在讲桃花的故事。《红楼梦》中的桃花主要为凸显林黛玉的存在,虽然这种存在是短暂的,但却是美好的,好比春天一般。
林黛玉及红楼众姐妹的存在,让大观园有了一种灵性,使大观园充满一种青春气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没有人知道何处是天尽头。天尽头是林妹妹的向往。如果真有天尽头,那里一定会有十里桃花吧。“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曹雪芹用桃花以及绛珠仙草、菊花和海棠等花朵来写黛玉的气质与性格,尤其是这首《葬花吟》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全部显示。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桃花,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质本洁来还洁去,为了理想与爱情,林妹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生命里的那一缕香魂得以安身了吧!
桃花红了,春天来了。开着这么温暖的花,中国文学的天空该不会在冷风中老去。文学不老,住在文字里边的桃花也就不会荒芜。“人面桃花”、“桃花流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桃花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爱情、理想、江山、友谊、生命的影子。翻开中国文学的卷册,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这桃花之妙,它真是一个可连通古往今来的时光隧道。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淋浴《诗经》之雅风,在武陵人的相互守盼中,我们一同期待桃花年年依旧,永远红润着春天的笑脸。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