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一些描写校园欺凌的书,但我觉得,那些书里描述的欺凌都不及这一本带给我的震撼大。我是揪着心读完《沉默的十三岁》的,真的,心一直在痛。我真切地期待更多的孩子、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够帮助孩子们的其他人,都能读到这一部短小却动人心魄的儿童成长小说,都能帮助身边那些被欺凌的孩子走出阴霾,走向希望。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欺凌问题的残酷。书里描述了十三岁的男孩吕多在校园里遭受六名同学肉体及精神上双重欺凌的经历——那一声声刺耳的侮辱,那一记记响亮的耳光,那一遍遍劈头盖脸的痛揍……让13岁的吕多天崩地裂,碎了一地。他愤怒却无能为力,恐惧日复一日。今天就是昨天的复制,每一天早晨他都像走向屠宰场一样,每一天他都要回到同样的地方重新“溺水”一次……他崩溃无助,甚至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也许你很难相信,十一二岁、十二三岁的孩子会成为残酷无情的施暴者,但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也许看到了才能触动你的内心,也许看到了才能让你的看法有所改变,哪怕这种改变非常微小,但我相信,你不会再选择无动于衷,哪怕你仍然保持沉默,我还是相信,你会默默地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这本书足以让我们反思成年人对待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处理方式。妈妈误解被打伤的吕多是因为淘气和别人打架,老师误解被刺伤肚子疼痛难忍的吕多是在破坏课堂纪律,是在捣乱……如果家长和老师——理应是孩子最为亲近和信任的人——看问题只看到表面,那被遮掩的真相又怎么会被发现呢?又如何要求被欺凌的孩子敞开心扉呢?校长在防治校园暴力的讲话中告诉孩子,“如果有一天,你们中的某个人受到欺凌,千万不要沉默。我们的教师会帮助你们的。学校应该是你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你们不应该觉得有危险。”心理医生播放了相关视频,边播放边说到 “冲突管理”“弱势群体”“飞镖效应”“反抗策略”等一些欺凌问题上的专业词汇。对吕多来说,校长的话是很“官腔”的,心理医生的办法“完全不切实际”,因为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他正在遭遇的现实问题。就像这本书里写的那样,老师发现了吕多被欺凌的事情,学校也惩罚了那六名施暴的男生,可这之后呢?一个月后返回学校的施暴者们仍然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吕多的生活中,他们无处不在,吕多仍然每天在恐惧中苦苦挣扎。校长的希望是理想化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也难怪吕多会认为校长说的“与我无关”。吕多的反应,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在这本书里,吕多内心的焦虑、无助就像一把重锤,一锤锤砸在读者心上。这本书让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被欺凌的孩子。孩子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通过道歉和相互拥抱以及心理医生的言语安慰就能奇迹般地解决问题,这些成年人想当然的“科学”解决方案似乎只存在于理论层面。 我们一定要做走心的家长、走心的教育工作者、走心的成年人。我们要听到孩子的心声,而不是表面的意思,要想到如何解决眼下的问题并掌握后续的事态发展。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让被欺凌的孩子去告发欺凌者,“告密者在他们手里幸存的概率,和撞进蜘蛛网的苍蝇活下来的概率一样小”,如果这个现实问题不解决,校长、心理医生说什么都没有用。吕多在绝望无助想要轻生时,被善良热心的同学艾丽斯救了下来。艾丽斯、艾丽斯的妈妈和吕多的妈妈,她们一点点开导和鼓励吕多,给予他温暖,终于,吕多冲破了心理桎梏,道出了真相。那几个欺凌者被勒令退学,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后来,吕多搬家并转到新学校。在新学校,吕多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加入街舞团队,训练自己勇敢起来,回归自己,与自己和解。
要彻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就一定要动大手术,不能停留在擦擦药、打打针的小修小补上。要让孩子知道,这手术很彻底,毒瘤会被狠狠地切除,不会留下后遗症。要让孩子真的安心,心踏实了孩子才能敞开心扉。而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非常重视,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孩子摆脱被欺凌的困境,让孩子彻底地走出阴霾,走向希望。当然,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要尽早对孩子进行反欺凌教育,使孩子勇敢起来,把欺凌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中。
《沉默的十三岁》是一本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儿童成长小说。
文/袁晓峰(儿童文学作家,著名阅读推广人,优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