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某个科学城作为核心承载区或主阵地,合肥则是直接以整个市来承载。这意味着,所有合肥的行政物理空间,都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范围。”在合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拱艳看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建立之初就有它的独特性。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合肥科学中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重大项目,合肥科学中心立志成为承载国家使命的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
几年来,合肥全域联动,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全力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设计图”变为“施工图”,在原始创新、产研转化、招才引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前沿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重器筑基 集聚大科学装置
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与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当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作为核心参与单位,展现了合肥在建造大科学装置上的实力。
“大科学装置是合肥科学中心的核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介绍。
2023年4月,中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成果,历经122254次实验后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22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自投入运行以来,已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取得了一大批前沿成果。”安徽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匡光力告诉记者。
大科学装置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拱艳说,科研人员对于高端实验装备、研究平台等有着极大需求,因此建设合肥科学中心的关键一环就是建成一批大科学装置,依靠大科学装置集群,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
目前,合肥科学中心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等4个大科学装置,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还有9个,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招才引智 搭建高能级平台
从2017年获批至今,合肥科学中心不断在科技创新领域中拓展版图。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科学中心工作处负责人李辰告诉记者,在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方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批成为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我国类脑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投入运行,其他重大创新平台也正加快建设。
合肥科学中心建设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关键环节的“挖潜”,形成了“一套制度、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张清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新模式。
“首要是强化组织保障。”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松介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肥科学中心建设离不开组织、资金、土地、人才等全方位要素保障。合肥市成立科学中心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我们不盯着赚钱。该花的钱就舍得花。”合肥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陈利丽介绍,合肥市为科学中心建设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每年均通过预算安排约30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2023年初,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安徽)有限公司把总部搬到了合肥。这家公司曾推出我国首台模块化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天算1号”。“合肥已成为量子产业聚集地,高能级平台吸引了众多量子产业人才,这是公司总部搬到合肥的主要原因。”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柳平说。
截至目前,合肥依托量子精密测量试验设施等,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6家,量子核心企业中有一家上市公司、两家独角兽企业。
此外,合肥科学中心还布局建设了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信息研究院等33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为跨学科、跨领域、面向应用的交叉前沿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沿途下蛋”打通转化全链条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拱艳说,把人才“引进来”、让成果“走出去”是合肥科学中心的重要工作,为此,合肥建立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
在7年多的建设中,合肥科学中心“沿途下蛋”,成果频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肥造”火星磁强计、高吸能材料保障“天问一号”完成科研任务;特种低温接收机等助力“嫦娥五号”升空。
面向科技前沿,“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精度电磁测量技术”“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和干预策略”等战略性先导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持续产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在合肥自主研发成功,大大降低国内患者的治疗成本,提高了治愈率。
“合肥组建了5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与合肥科学中心各平台对接。”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告诉记者,目前合肥市科技局已累计捕捉可转化科技成果3789项,推动成立企业555家,有超80家企业进行过融资,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
2023年11月,合肥发布了总规模5亿元的合肥综合性大科学中心种子基金,将专注于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成果的转化。
“基金将投早、投小、投科技,主要针对围绕大科学装置集群及技术平台取得的前沿成果进行转化的初创期科创企业。”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张生表示,基金致力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最初一公里”。
2023年,合肥科学中心全年累计新授权专利455项,新转化成果118项、转化成果合同额约5.76亿元,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3家、增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居全国第4位,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9家、总数52家,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3000项,转化设立科技企业400余家。
“‘合肥市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功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获得通报表扬。”拱艳说。
她说,下一步合肥科学中心的工作重点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强高能级研发机构,推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等。此外,合肥科学中心还将强化品牌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科学中心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
文/吴长锋 洪敬谱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