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医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对报销的细节往往了解不多,有时还是会感到困惑:
“为什么明明用医保了,还是要付不少钱呢?”,“同样的病,为什么报销数额不一样呢?”
今天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医保过后还要付钱
有的朋友会认为,只要是医保报销范围里的医疗费用,都能全部报销,不用再额外付钱,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首先,无论门诊还是住院,医保都有一个“起付线”。
患者要先承担起付标准内的费用,超出起付线的部分,才能用医保按规定、按比例报销,若医疗费用低于起付线,则无法报销。
如:某次看病花费了1000元,而当地医保的起付线为800元,则起付线之外的200元才是可医保报销部分。
但有时会发现,即便是超过了起付线,也存在药品不能报销的情况,或是随着用药的不同,报销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这是怎么回事呢?该选择什么样的药才能报销的更多一些?
用医保时选择这类药,看病更实惠
在我国,可供医保报销的药品都整合在一个目录里,它就是——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按照报销比例的不同,划分为甲类、乙类、自费类。
甲类(全额纳入医保):
此类药品可全额纳入医保范围,按当地政策规定比例进行报销。
乙类(部分纳入医保):
用此类药需个人先按一定的比例承担部分费用后,剩余部分纳入医保范围,按当地政策规定比例进行报销。
不同地区、不同药品间的自付比例有所不同,一般在5%-20%之间。
自费类:
不纳入医保范围,医保完全不报销。
也就是说,可以纳入医保范围的药品,只有甲、乙类药品,而自费类药品完全不报销,全部需要自掏腰包。
这里小薇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
以福州市三甲医院为例,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为75%,起付线为800元。
小薇就诊时,药品共花费5000元,其中甲类药品2000元,乙类药品2000元(该药品需自付10%,也就是200元),其余自费类药品1000元。
则医保能报销的费用为:
甲类药品(2000元)+乙类药品(2000-200自付费用=1800元)再减去起付线(800元)=3000元
再根据该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最终可报销金额为:
可纳入医保费用(3000元)X报销比例(75%)=2250元。
所以最后需支付的金额为(5000-2250)=2750元。
所以,看病的时候可以主动说一声,用的是医保卡,尽量多选一些医保范围内,甲类与乙类的药。
提示:
大家可以在【支付宝APP】中搜索【药品目录】来查询支持医保报销的药品。
点击【药品目录】后在搜索框输入要查询的药品,如“连花清瘟”,就会显示药品的报销类别。
感冒发烧等小病,还可以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一级医院等,起付线相对较低,报销比例往往能达80%-90%,更省钱。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