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受理各类案件636件,结案率95%,审限内结案率100%,一审服判息诉率98%,其中调撤325件,调撤率51.1%。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人民法院桐岭人民法庭交出的答卷。
桐岭法庭坚持以“法庭+综治”工作机制推进建设“枫桥式法庭”,扎实开展创建“无讼社区(村屯)”“一村一法官”活动,主动嵌入“五事共治”乡村基层治理大格局,弘扬并活用驻地“布濑文化”,让司法更有力度与温度,让群众更有温暖和保障,为辖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五事共治”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
“没想到自家安装的摄像头会侵犯邻居隐私,我马上就纠正。”不久前,桐岭镇仁汉村村民何某拆除了自家安装的监控摄像头。
为保护自家安全,陆某在其房屋前安装监控摄像头,邻居何某认为这个监控摄像头对着他家,一举一动被监视,于是也在自家房屋后安装监控摄像头。陆某认为何某故意安装监控摄像头对着其住所,严重侵害其生活隐私。这对邻居因此闹得不可开交。
桐岭法庭调解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背对背调解,耐心摆事实、讲道理,劝说双方以和为贵,增进信任,摒弃成见,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
桐岭法庭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美,参与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五事一体化治理,主动将“法庭+综治”工作机制延伸至村,在村委设置“法庭+综治”联络室。同时,利用“五事共治”协商平台搭建到群众“家门口”的优势,整合“五员”(党员、片区警员、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员、人民调解员)和族老、亲邻等力量壮大多元解纷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个案指导等方式提升该队伍调解能力,不断提高诉前调解成功率。
2023年,桐岭法庭通过“法庭+综治”联络室收集矛盾纠纷信息300多条,受理案件数较2022年下降21.17%,且无涉诉涉法信访案件发生,辖区通挽镇“五事共治”经验做法被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布濑文化”助力提升办案新质效
桐岭法庭辖区主要聚居布濑河流域的壮族群众,布濑壮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世代推崇和为贵、和睦相处等理念。
桐岭法庭发掘并弘扬布濑美德,为了更好地融入基层和群众,配备了5名熟悉当地民族信仰和风土人情、通晓壮汉双语的壮族干警。壮语成为该法庭接待群众、调解纠纷的便捷桥梁,服务窗口安排有布濑壮干警负责首问接待,让当事人走进法庭就感受到亲和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同时,根据辖区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探索创新亲近、亲切、亲和的“三亲”司法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2023年8月23日,一场暴雨让桐岭街村委的覃某和廖某某这对老邻居关系骤然紧张。廖某某认为覃某故意把水排到他家,而覃某认为自己只是把水往外引了一下,没想到雨水太大冲到了廖某某家。双方各持己见,争吵不休。村干部赶来劝阻但未成功,桐岭法庭闻讯后立即派出法官助理调解。助理法官用壮语耐心释法析理,从布濑壮“和睦相处”的传统文化出发,讲邻里团结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双方“一笑泯恩仇”。
桐岭法庭还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完善“百姓说事、法官说法”机制,开展“布濑”巡回审判、“布濑”法治课堂,用地方壮语开庭、上课等方式送法下乡,加强法治宣传;配合辖区27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传承布濑壮传统美德,发挥村规民约中蕴含的德治功能,推进“无讼社区(村屯)”创建,促进基层纠纷源头化解,诉讼案件持续下降。
“双向预警”服务乡村振兴新作为
由于种植需要,武宣县通挽镇花马村的韦某多次向某农资店赊账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货款共计1.4万余元。韦某未能按约定支付货款,农资店多次催促仍未支付,双方矛盾由此产生。
村干部了解此事后,立即通过涉农纠纷“双向预警”机制及时向桐岭法庭反映情况。桐岭法庭随即展开调查弄清事情原委,考虑到此事涉及民生问题,双方长期存在业务往来,且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遂组织双方当事人到“法庭+综治”联络室调解。经过法官的释法明理,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桐岭法庭紧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纾民困、解民忧、安民心,强化涉农、涉基地(园区)纠纷的诉前联动调解。他们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探索建立涉农纠纷“双向预警”机制,畅通信息互通渠道,精准掌握纠纷信息,让村干部成为辖区矛盾纠纷的“流动哨”“信号兵”,及时把矛盾化解于萌芽,为辖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以来,桐岭法庭利用“法庭+综治”联络室诉前联动化解涉农、涉产业基地(园区)纠纷170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和“排头兵”。2023年,该法庭辖区的桐岭镇和律村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
文/记者 马艳 通讯员 韦晋 刘任健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