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C位出道”的“中华第一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1 14:00

龙,一种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幻想生物。现在出现在影视剧或是画作中的龙,基本上有着相似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俨然是多种现世生物的集合体。但最早作为图腾的龙,却并非这种形象。

故宫博物院的九龙壁

中华第一玉雕龙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村民张凤祥在山冈造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东西。这东西高26厘米,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看到它第一眼,张凤祥就知道它绝对不简单。

果然,上交给翁牛特旗文化馆之后,文化馆干部将它判定为一件文物,给了张凤祥30元的征集费用。

最开始的时候,这件文物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待遇,一直在翁牛特旗文化馆里压箱底。直到1984年,考古学家们挖开辽宁省牛河梁的一座红山文化古墓,在其中发现两件精美玉猪龙之后,文化馆的负责人才想起来,自家馆里还藏着一件相似的东西。

这东西虽然无角、无爪、无鳞,但长吻修目、鬣鬃飞扬、卷曲若钩,十有八九也是一条龙。

负责人当即把它带到北京,请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对它进行鉴定,这条玉龙被判定为红山文化遗物,终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待遇。

还因为它在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型最大的关系,有了“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当然,“中华第一”这种标签一向是个香饽饽,除开这条红山文化的玉龙之外,河南濮阳1987年发现的蚌壳龙同样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称号,它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遗迹,碳十四测年测出的年份,距今约有6600年,后来还有山西省吉县狮子滩发现的鱼尾龙形岩画,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块堆塑巨龙图案,都被当地人认为是“中华第一龙”。

不过因为红山文化发现最早,以及在第四届中国玉文化学术会议上,专家一致认定的关系,红山文化碧玉龙还是稳坐在“中华第一龙”的宝座上。

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

玉龙的龙嘴和龙尾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考古学家对红山文化碧玉龙的形态有许多猜测,有认为此龙似猪的,也有认为此龙似蛇、似马,乃至于似鹿的,总之各有各的理由。但无论哪种说法,现在都还没有明确的考古学依据。

不过当工作人员用绳子从玉龙中间的孔穿过去,悬挂起来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玉龙的龙嘴和龙尾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让考古学家们对玉龙的形象有了新的想法,他们认为玉龙的形状和彩虹有很大的关系。

甲骨文中的“虹”字是个象形字,腰腹呈拱形,头尾两端各有一个张着大口的脑袋,如《山海经》所说,“各有两首”。

《说文解字》中讲:“虹,螮蝀也。状似虫。”说虹指的就是如带如梁的彩虹,它的形状弯曲,好像一只虫的样子。

甲骨卜辞中说“有出虹自北,饮于河”,说虹这个东西出现在北方,在河边饮水。无独有偶,《释名》中有这样的记载:“虹……又曰蝃蝀,其每见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

可见在古人眼中,“虹”是个奇怪的东西,它长得如带如梁,俨然是条巨大的虫子,一头或两头长着嘴巴,一边啜饮人间的水汽,另一边又和雨的出现,有着莫大的关系。

现在虹的形象开始和龙有些重合了,甲骨卜辞中有“乙未卜:龙亡其雨”“其作龙于凡田,又雨”的卜问,商人向龙问雨,可见龙在古人的印象中,正是和雨脱不开关系的神话生物。

龙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异化

虽然红山文化的玉龙有很大可能取形于彩虹,但“龙”这个图腾本身,却并不止于彩虹,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龙是闪电、雷雨、彩虹这种自然天象被神化的结果。

甲骨文中的闪电形象,是中间一个曲折的闪点主体,和两边曲折的电火花线条组成的,而雷,则是在闪电形象的四周加上几点,表明伴随着暴雨和闪电发出的声响。

一个曲折的主体,有如龙身,周围散落的线条,则像是龙爪,随着夏日暴雨的到来,天空中先来一道闪电,又传来一声巨大的轰鸣声,这难道不像是行云布雨的龙发出的吼叫吗?

有认为龙是自然现象的物化和神化的学者,当然也有认为龙真实存在的学者。

《易》中有“见龙在田”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文字,《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的说法,《史记·夏本纪》中,更有“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的故事。

这些人与龙的交互行为,是这些学者认为龙真实存在的依据,他们认为龙是一种自然界切实存在的动物,只不过这种动物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异化,成为一个杂糅多种动物于一身的形象,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将其概括为,“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成的。它以蛇的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在龙的形象不断叠加变化的同时,龙被赋予的意义也在逐渐复杂,它开始逐渐和皇权挂钩。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以“今年祖龙死”和“祖龙者,人之先也”两句,俨然将秦始皇等同于祖龙,而写到高祖本纪时,司马迁更是“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神化汉高祖刘邦出身的同时,进一步抬高了龙的地位。

神话、信仰和权力自此结合,龙也随着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文/浩然文史·春风小卷

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

“龙辰辰”身上的龙“影子”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贯穿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作为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脱胎于众多带“龙”的文物。

“龙辰辰”的鼻子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中提取独具上古特色的设计元素,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鼻头凸出、身躯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腾跃,形象鲜活生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整体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细片拼合而成,每片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眉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纹饰,精美别致,增添了吉祥物的趣味和古韵。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子,器物本身处处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实力,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铜禁禁体四周的12条龙形兽昂首吐舌、挺胸凹腰,器物造型奇特,工艺复杂精湛。专家认为云纹铜禁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对研究古代科技意义重大,展现了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魅力。

龙脊结构、龙腹纹则来源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尊体上篆刻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这里的“中国”意思是“国家的中心”,体现出西周时期人们认为首都要建在国家中心位置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人居中而治的政治观表现。取何尊上云雷纹浮雕作为“龙辰辰”腹部标志性纹饰,将何尊上的扉棱解构为龙脊结构,以符号化表意“中国龙”的厚重历史。

初见“龙辰辰”便觉得意气风发,英姿飒爽,而这一姿态取自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背脊呈锯齿状,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画鱼鳞纹,代表了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是一条气宇轩昂的“小细龙”,处处流露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与常见的龙不同,唐代鎏金走龙小巧玲珑,甚至透着一点儿萌。据记载,唐代祭祀大典中,会举行一种投龙仪式,这种小巧的走龙或许就是为投龙所用。以鎏金走龙的脊背和尾脊作为龙辰辰鳍的灵感来源,结合龙鳞延至龙尾,展现出神性与飘逸之感。

故宫博物院九龙壁上的九条巨龙工艺精湛、气势磅礴,为人们所熟知。“龙辰辰”参考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设计龙爪造型,彰显威武和庄严。九龙壁属于古建筑照壁的一种,古时也称“隐壁”,设在院门内的屏墙称为“隐”,防止院内景象被一览无余,设在院门外的屏墙称为“壁”,用来界定空间范围。我国现存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在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其中,故宫博物院九龙壁级别最高,北海公园九龙壁是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三座九龙壁造型色彩、画面节奏以及工艺制作水平都堪称精湛。故宫博物院和北海公园两座九龙壁上的龙均为五爪,“龙辰辰”的五爪也源自于此。

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情感共鸣,不仅饱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集龙文化与中国建筑艺术于一体 《九龙壁》摄影图集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宫”邮15个月寄出4万封信!故宫甲辰系列主题邮品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07
聚焦|故宫举办甲辰系列邮品发布会 《四季故宫》藏书票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7
故宫邮局推出《四季故宫》藏书票、甲辰系列主题邮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7
龙的雏形长啥样? 一文带你领略龙形象的古今变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15
皇家园林里体验龙文化:看九龙柏、拍九龙壁、赏藏龙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14
龙的雏形长啥样?一文带你领略龙形象的古今变化
央视新闻 2024-02-12
博物馆里过大年 瑞龙寄托美好祈愿
中国新闻网 2024-0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