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切实提升本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正在召开的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市育才学校副校长寿延也关注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建议,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稳定且严格执行课程改革方案、建立“横向联动 纵向贯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破解“小焦虑”难题。
寿延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小焦虑”现象有增多趋势,她认为这与现阶段课程评价体系变化较快、社会上仍以单一学习好为标准评价“好孩子”、青少年受家庭生活变动、学校受安全责任影响对学生保护过细等原因都有关系。
对此,寿延建议,从社会大环境而言,需要为青少年营造和谐有序的大社会环境。寿延告诉北青报记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她建议各单位、社区、学校均可开设家长沙龙、家庭活动日等,通过对家长的正确引导,同伴互助,亲子互动,传授亲子沟通技巧,稳定家庭功能,提供成长支持,增加亲子联结等,促进家庭关系真正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稳定支持的作用。
从评价方面来看,寿延建议,在一定时期内,稳定课程改革方案,使得课程方案的落地效果得到长期验证,也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课程改革方案能够逐渐适应,减少因变动带来的焦虑。寿延表示,新一轮教育改革,特别强调党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通过五育并举共促青少年身心健康。从学校角度而言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不超前赶进度、不搞“军备竞争”,多元培养、展示、评价学生,不唯分数论。教育主导部门应鼓励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不唯升学率评价学校。逐步引导社会导向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多元认同。
青少年不能在真空环境中成长。寿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度为教育部门及学校减轻安全压力,鼓励学校放开手脚,更多的从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多组织学生户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和劳动等,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引导青少年在真实世界中观察人与环境、体悟人生,在实践中学习怎么更好的与人打交道,遇到问题怎么更好的妥善处理等。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敞开心扉,感知生命的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寿延建议,学校要建立增效提质的“横向联动 纵向贯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所谓“横向联动”,是指横向联系社会医疗、社区、高校等机构,引入专家资源,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培训,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后,转介到医疗机构进一步咨询、治疗等。“纵向贯通”是指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任组长,统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负责工作过程的决策、监督和评价等。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实施部门,由专职心理教师构成。利用“五级预警与干预系统”开展心理辅导、监测预警等。
在育才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学校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如何跟父母、跟同学去相处,希望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去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增进亲子关系,让千万个和谐稳定的小家就构成和谐稳定的大社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