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是一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他在极为艰苦的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植物标本,拍摄了20余万条影像数据,完成了植物冠唇花属的首部世界性英文专著,揭开了“桔梗科百年之谜”。他做科研的同时更注重科学普及,他的科普演讲深受市民、学生的喜爱。
王强早在大学阶段就立志投身基础植物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坚定选择了植物学领域里最基础、最艰苦的“植物分类学”学科。这门学科是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基础牢固,植物学的大厦才能建得高。博士学习阶段的三年,他以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艰苦的分类学研究工作。冠唇花属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用作香料,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常作为民族药用植物使用。该属先后发表40个种及变种,但争议严重,半数物种的可靠性被质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混乱不清。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里,王强不惧艰苦,走遍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分布有冠唇花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常年的野外科考工作中,他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实验样品,查阅分析了国内外40余家重要标本馆的标本。在对冠唇花属各物种居群水平性状统计分析以及综合的系统学分析的基础上,他最后全面完成了该属首次世界性的分类学修订。
2011年博士毕业后,王强加入植物分类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涵盖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3个,拥有全球50%以上的7000米级雪山和最壮观的高山植物区系(近2万种植物)。但是,该地区生境极度脆弱,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其植物多样性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王强作为项目组骨干,十余年来坚持在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项目启动近十年来,他组织科考队伍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的植物标本,拍摄珍稀植物影像数据20余万条,为我国掌握这一著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物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王强表现优异,但他从未因此满足。因为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强大的团队,协同战斗,才能为国家的基础性研究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在多年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考察工作基础上,依托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组建了“钟补求泛喜马拉雅青年突击队”,组织突击队员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持续在高原艰苦环境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作为中科院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王强在科普工作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2018年入选青促会会员的同年,王强当选青促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分管科普工作,积极组织北京分会43个研究所的青促会小组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赴北京以及成都、嘉兴、吉安、宜春的国内多个城市的大、中、小学做科普报告。他还策划打造“爱科学小课堂”,目前已经成为青促会北京分会最亮眼的一张科普名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