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补水、人鸟共生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野生种群不断壮大
央视新闻 2023-12-08 07:07

2022年6月1日,我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在湿地保护法实施一年半之际,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湿地保护法集中采访团来到扎龙,了解湿地保护法新规的落实情况。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记者看到正在野化训练的丹顶鹤群,这也是扎龙保护区为了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40多年积累的独特经验,目前有“散养鹤繁育”和“放飞逃逸”两种人工繁育鹤的野化方式。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人工繁育结束以后,我们叫它野化训飞,提高人工繁育丹顶鹤在野外的飞行能力和生存能力,然后散养,丹顶鹤逐渐就被野化了。野化的标志是迁徙。

记者:咱们这种野化的成功率目前在多少?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我们一共现在人工繁殖的是1000只左右,现在已经成功的人工繁育的丹顶鹤野化是380只。

通过“湿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方式,不断吸引、保护、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种群再野化基地,而这两个“世界之最”还要得益于扎龙目前优质和丰富的水资源。记者了解到,为防止湿地退化,自2002年起,国家以及黑龙江省都对扎龙湿地开始补水“解渴”,并于2009年正式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就是省政府每年拿出了200万元,齐齐哈尔市政府和大庆市政府每年各拿出100万元,我们现在累计已经补了31亿立方米,所以说扎龙湿地现在不缺水了。因为湿地是地球之肾,地球之肾如果离开了水就成为无本之木。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建立了生态补水长效机制的国际重要湿地,为全国湿地的生态补水提供了示范。

从“人鸟争地”到“相互成就”

生活在扎龙保护区的村民告诉记者,曾经的扎龙,芦苇、丹顶鹤和生活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有段并不和谐的日子,而如今芦苇荡漾、丹顶鹤翱翔,已经成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和谐美景的“标配”。

由于历史原因,扎龙湿地核心区内生活着数千名以割苇草、打鱼、种田为生的村民,割芦苇卖钱是村民们的生活来源之一,但芦苇沼泽也是丹顶鹤赖以生存的主要繁殖地,更是它们为了躲避人类干扰最好的隐身之处。每年一次的割苇子,就像“剃光头”,对丹顶鹤的栖息造成很大影响。2017年底,扎龙湿地持续实施湿地修复预留苇带项目,给农民相应的补偿保留芦苇资源。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把在丹顶鹤和其他鸟类迁徙的地段,老百姓不收割了,保证第二年野生丹顶鹤迁徙回来,它在这繁衍生息。

目前,扎龙湿地科学合理保留的芦苇地让丹顶鹤等迁徙鸟类有地可栖,有效扩大了保护区内的鸟类种群。与此同时,扎龙湿地还实施了核心区居民搬迁工程,共502户、1498人完成搬迁任务。

齐齐哈尔哈拉乌苏村支部书记王涛:他们原先住的都是一些泥草房,现在搬到保护区外新的小区,都住上楼房了,还有一些务工的,政府都就近给他们安排工作了,核心区还有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小学、学校。

随着2022年6月1日我国湿地保护法的正式施行,保护区内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普法形式,“原来是陋习,现在是违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齐齐哈尔哈拉乌苏村支部书记王涛: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宣传条幅、公示栏的方式,就让每位村民熟悉湿地保护法的内容,原先有一些捡鸟蛋,非法捕鱼、捕鸟的这种恶习已经全部改变了。

从“人鸟争地”到“人鸟相互成就”,再到野生鸟类种群不断壮大,扎龙的湿地保护实践是黑龙江不断加强湿地保护的缩影。2003年出台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是国内率先出台的省级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12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图记|生机勃勃的扎龙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 2024-06-05
图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散养丹顶鹤迎来“出生季”
新华社 2024-05-08
候鸟北归正当时 保护湿地装上“鸟脸识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7
黑脸琵鹭连续4年“打卡”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央视新闻 2024-03-22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解“人鸟争地”难题 租7000亩芦苇让丹顶鹤安家
南方都市报 2023-12-15
飞越渤海 抵达黄河三角洲 实地追踪丹顶鹤“壮壮”迁徙轨迹
央视新闻 2023-11-26
生态良好 食物丰富 洪河自然保护区候鸟正陆续集结迁徙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29
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壮大 朱鹮野化放飞十年迈过三道“难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