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一周年。一年来,个人养老金储蓄类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四类产品“多点开花”,截至今年6月底,已吸引了4030万人参与。
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相关金融机构认为,国内养老金融前景广阔。随着各项配套规则的优化完善,个人养老金业务将迎来高质量发展。
700多只产品上架
一年来,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货架”持续“上新”,给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库。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截至11月24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共有745只。从类型来看,储蓄类产品465只,占比62.42%;基金产品162只,占比21.74%;保险产品99只,占比13.29%;理财产品19只,占比2.55%。
整体来看,随着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逐渐壮大,投资者的选择也逐渐丰富。一家险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尽管个人养老四类产品风格各异,但同类产品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金融机构开发优质多样长期产品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产品吸引力有待提升。
同时,从投资者便利度来看,尽管理论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自主选择投资产品。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投资者要实现真正的自主选购还存在部分“堵点”,例如只能购买与相关销售渠道有合作的金融机构产品。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建议完善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养老金信息系统,并将系统内的信息统一与金融机构进行链接。因为该平台能查询所有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信息在不同渠道实现真正的自由选购产品。
产品收益率尚不及预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购买保险产品和存款产品的投资者对其年度收益率满意度较高,而购买基金产品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其年度收益率满意度较低。
“我买的三年期存款产品,年利率达3.24%,年度收益率不低。”投资者姜女士对记者表示。而另一投资者李女士则对其购买的基金产品年度收益率有点失望。
部分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率不及预期,某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主要或受两方面原因影响。一是从制度设计层面看,个人养老产品投资封闭期较长,但金融产品短期投资策略趋同,收益率无明显差异化优势;二是从机构角度来说,个人养老金产品净值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华夏基金发布的《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显示,对个人养老金的未来增值预期,是投资者选择开通账户的主要原因。从缴存情况看,投资者两年累计平均缴存金额超万元。一般而言,年末是个人养老金缴存的窗口期,缴存金额仍有提升空间。
多位已经参与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缴不缴费、购买什么产品,主要还是参考相关产品的收益率和稳定性。《洞察报告》提到,调研显示,近七成投资者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预期在3%至8%,28%的投资者甚至希望年化收益率达8%以上。
显然,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投资者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一年周期较短,养老金的储备是长期过程,应注重时间的价值。无论购买哪种产品,都应着眼于长期。太平人寿建议,投资者结合家庭自身的情况,针对未来可预见性的养老支出,提早储备。产品方面,要结合自身家庭的风险偏好,充分了解权益类、固定收益类等大类资产的特点,在各类金融资产中做好配置。
不同投资产品首年表现的差异,也在影响投资者下一步的投资计划。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新增缴费后尝试将资金进行多元化配置。《洞察报告》提出,“储蓄+保险”是投资者第一选择,同时“基金+”组合也受青睐。
多措并举提升吸引力
对于刚刚实施一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业内人士认为,该制度未来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参与方,也需在其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国民养老相关负责人认为,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金融机构应更多从提升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方面去改进,为试点扩面和制度优化共同努力。比如,加快发展养老规划等专业性养老金管理咨询服务,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老百姓树立正确、科学的养老观和投资观;基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框架,探索养老生态共建共享,为老百姓提供综合化养老金融服务,吸引更多参与者;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提供运作规范、成熟稳定、侧重长期保值增值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等。
华夏基金表示,促进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要继续加强宣传,开展科学养老理念普及活动,提升参与积极性。同时,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减轻投资顾虑,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投资需求。此外,优化升级客户服务,完善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购买和持有体验。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轼剡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理财公司应合理制定业绩比较基准,同时,采取与“养老”相适配的投资策略,严控产品风险,注重回撤控制,避免净值大起大落影响投资者持有体验。
整体来看,受访人士普遍认为,除了持续完善制度,对相关金融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收益率、提升服务水平。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