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有望创造历史纪录。11月13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乘用车国内消费和出口的贡献,中国汽车市场持续走强,全年销量预计将达2950万辆,创出历史新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日前发布数据显示,10月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均呈现增长,产销量创当月历史同期新高。与此同时,伴随着“降价潮”的再次出现,业内专家表达了对明年车市竞争升级和企业经营的担忧。
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低开高走
中国汽车市场的“金九银十”可谓名副其实。根据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10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9.1万辆和285.3万辆,产量环比增长1.5%,销量环比微降0.2%,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3.8%。
“乘用车产销伴随消费回暖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商用车产销在物流行业升温等因素拉动下展现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依然呈现较快增长。”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
“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低开高走。”崔东树对记者总结,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面临逐步向好的走势。其中,1月至2月的汽车市场受到春节因素和补贴退出等影响较大,3月至5月受到2022年同期低基数的推动而全面同比大增,6月至10月的出口和国内需求较强推动高增长。
在崔东树看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商用车恢复较强,乘用车市场受多种因素促进而持续走好。随着国家层面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指引加大,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10月的车市增长超出预期。“近期乘用车国内消费和出口贡献较大,总体汽车市场持续走强,全年销量预计达到2950万辆,创历史新高。”
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至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到30.4%。
“出口拉动很强。”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分析说,汽车出口的上乘表现得益于中国自主车企多年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孜孜不倦地拓展国际市场,以及得天独厚的性价比,终于在这个时间点冲过了拐点,开始在国际市场大展身手。
国内汽车消费基本平稳,则是得益于企业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新产品、更好的新技术以及更有吸引力的价格等。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激烈价格竞争也促使传统燃油车提供更好的性价比产品。
比亚迪和上汽集团等企业海外业务亮眼
行业整体的强势也折射在主要企业的最新业绩上。10月,作为龙头上市车企的比亚迪销售30.18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8.6%,环比增长5.0%,这是比亚迪首次单月销量破30万辆。
从具体数据来看,比亚迪汽车出口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点,10月乘用车出口30521辆,环比增长8.85%,在乘用车月销量中占比已经突破了10%。比亚迪方面介绍,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足迹已经覆盖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在日前举行的2023东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携5款新能源车型及核心技术参展,成为首家参加该车展的中国车企。
11月13日,比亚迪有关人士回应上海证券报记者称,比亚迪正在欧洲寻找新工厂或收购现有工厂,公司第一家欧洲工厂可能会设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和匈牙利等地。
上汽集团的出口数据也很亮丽。比如,MG4 EV单车海外销量突破万辆,并在10月成为欧洲纯电紧凑级车型销量的冠军。在欧洲市场,2023年前10个月上汽MG品牌累计销售2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五成),同比增长130%以上,已超过2022年全年。
上汽集团国际事业部总经理余德对记者介绍,上汽方面目前也在欧洲选择建立第一个整车生产厂,直接收购工厂和自己建立新工厂的方案都在考虑之中。
竞争激烈伴生新一轮“降价潮”
在近期产销数据报喜的同时,多位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对2024年中国汽车企业盈利能力的担忧。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记者表示,明年的中国车市竞争可能会更加残酷。
事实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潮”已经在年底涌现。11月1日,比亚迪率先宣布,推出“百万海洋感恩有礼”优惠活动:11月1日至30日,5款车型大降价。零跑汽车、广汽埃安、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和领克等车企也纷纷宣布降价促销措施。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进步,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车市内卷也越演越烈,很多企业在销量上升的同时承受巨大的亏损。这在赛力斯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赛力斯日前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净利亏损9.5亿元,前三季度净利亏损22.94亿元。赛力斯日前还宣布旗下蓝电E5车型限时降价,最高降幅达4.01万元,降价之后的新车起售价仅为9.98万元。有业内人士感叹,作为一辆中型插电式混动SUV,这么大的降价幅度也可以看出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不过,赛力斯11月10日介绍,公司和华为合作的AITO问界新M7上市1个月后大定数量已经破8万辆。10月,AITO问界新M7交付10547辆,实现单车型单月交付破万,创历史新高。赛力斯高管表示,从供应链到生产制造,赛力斯汽车正在全力以赴,实现生产和交付的“垂直上量”。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