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情深似海”“打开心结”,还是“2023年最温暖治愈的亲情大片”,电影《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海报上的宣传语都在竭力强调作品的走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的金字招牌居于海报的显眼位置。我也有幸在影片的映后见面会,看到导演在现场与观众互动交流,耐心分享自己的创作初心和体会,感受到导演的谦和与真诚。
但是,有时候导演“用真心”和作品真正让观众“走心”之间,还存在一些微妙的偏差。
缺席的父亲
《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改编自作家辛酉的短篇小说《闻烟》,讲述一个江南小镇上世世代代以传统工艺“冰晶糕”传家的百年老号“同顺祥”,由于秘方传承而引发的父与子之间不可言说的家族故事。
看这部电影,很难不去做两个比较:其一是影片与小说原著的对比;其二是它与导演的成名作《入殓师》之间的对比。在这里,我还想增加一条:与近期上映的另一部电影《白塔之光》的比较。
《闻烟》《入殓师》和《白塔之光》的共通之处在于:儿子的意难平都源自他们缺席的父亲。《入殓师》和《白塔之光》是父亲错过子女成长过程的角色的缺失,而《闻烟》当中的父亲是一种功能性的缺失。因为在儿子眼中,父亲不仅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还关系着家族事业的传承和儿子的安身立命。父子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父亲迟迟不肯交出冰晶糕手艺的核心秘方。如此一来,同样作为传承人,儿子没有从上一代传人手中获得让他能够继承家业、完成家族使命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影视文学作品中很常见的一类典型角色——沉默的亚洲父亲。而由沉默引发的神秘感常常成为作品叙事中的重要悬念,父亲们长年三缄其口的,往往正是子女迫不及待想要破解的生活谜题。
泷田洋二郎和中方编剧团队一起在小说《闻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增加了儿子柳见三一度放弃继承家族手艺,外出闯荡的经历,也花力气为他和小悦的情感线加重了笔墨——比原著中始终没离开过小镇的柳见三的生活多了一些开合,人物命运也更加跌宕。
而与之相对的,《我爸没说的那件事》对父亲守了一辈子的秘密,却少了一些必要的刻画,于是煞费苦心变成了枯燥刻板,只剩下一半的“情深似海”;另一半,那个“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父亲,不免显得流于表面,缺乏必要的铺垫、强调和深层情感的勾连。
泷田洋二郎的“迷失腾冲”
小说《闻烟》悬念铺垫的一处重点离不开“见三”二字:它是同顺祥第八代传人的名字,也是父亲柳庭深用心良苦的体现。小说中,“不见三”的含义扑朔迷离,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同顺祥每天只卖两锅冰晶糕?是下午三点准时打烊,顾客如果不赶早,绝吃不上冰晶糕?还是家族传承人都见不到第三代的“魔咒”?对它的猜测不断挑逗着观众的好奇心,逐渐构建起柳见三对家族的丰富想象,也衬托出了一个百年老号的传奇。但在影片当中,只取了“不见三”的最后一种含义,剥夺了一些让观众抽丝剥茧的乐趣,也消减了父亲对“秘方”讳莫如深的神秘感。
尽管《我爸没说的那件事》和《入殓师》当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存在相似之处——比如父子间的冲突与跨越生死之后的和解,比如更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等,尽管泷田洋二郎几乎搬来了《入殓师》的原班人马,但是《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有时还是露出了“水土不服”的表征,或许这也展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为影片带来的另一面的影响。在影片的主要取景地云南腾冲,泷田洋二郎似乎也经历了一次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腾冲”。
影片的镜头语言仍然是典型的泷田洋二郎式的考究,构图色彩无可挑剔,对光线的敏感也从画面细部一览无余,云南乡野风光的明丽浪漫和百年老号里旧旧的时光让人一见倾心;至于运镜、剪辑等等,也都是影片的加分项。但在叙事的“藏”与“露”的取舍方面,《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显然逊于《入殓师》的把控。
例如揭开最终谜底的族谱,只有男性才能被列入柳氏家族的族谱里,这对于泷田洋二郎来说,与他的认知不同。小说《闻烟》当中,将孙女柳闻烟加入族谱,是她的爷爷——族长柳庭深组织的仪式性的家族重大事件,并且距离谜底揭晓,又间隔了足够的时间。而在影片当中,这个过程不仅没有了柳庭深亲自主持的郑重其事,而且仅凭借族谱上剪贴的“闻烟”二字,就让柳见三如柯南一般神勇,三下五除二找到被剪下这两个字的冰晶糕制作秘方,几十年的悬疑立刻破解。如果一纸秘方这么容易被发现,柳见三之前的翻箱倒柜就让观众觉得有点像“冤大头”——真相得来得太轻易,也就有失尊贵了。
作为族长和家族老号的传承者,柳庭深延续了冰晶糕的手艺,稳住了同顺祥的招牌;作为父亲,他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以求子孙多福多寿,甚至可以接受儿子放弃对家族事业的继承,允许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纵然父爱有时沉默,也是如山的重量。而故事的主人公柳见三经历了挫折、蜕变,不仅回归小镇接手同顺祥,并且立志创新技艺,做出自己的味道。这同样是一个耐人回味的传承者的故事。优质的故事内核和精彩的电影之间相差的,就像冰晶糕制作的核心秘密——闻烟,一种对火候的把控。
编辑/陈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