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世界经典与中国科幻
时间:2023年10月21日17:25-18:00
地点:四川成都·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
嘉宾:吴岩、韩松、杨平、赵海虹、江波、顾适、宝树、吴霜、谢云宁、刘洋、万象峰年、双翅目、陈梓钧 科幻作家
主持:飞氘科幻作家,大学教师,科幻研究者
2023年10月18日至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
21日下午“世界经典与中国科幻论坛”上,吴岩、韩松、杨平、赵海虹、江波、顾适、宝树、吴霜、谢云宁、刘洋、万象峰年、双翅目、陈梓钧等一众中国科幻作家集结,以一人一分钟的“快闪”发言方式,分享各自心目中的科幻经典,及其之于自身的影响。
在其后与在场听众的互动中,有些相关中国科幻发展历程的往事也浮现出来,比如最早科幻作品在中国评奖,是被归入儿童文学的。
罗杰·泽拉兹尼(1937.5.13-1995.7.14)
硬科幻不一定要有穿梭太空的飞船 架空、幻想和现实关怀也可以兼具
飞氘:这是我头回参加世界科幻大会。很方便,不用出国就参加了。作为一个科幻迷,我想象中的世界科幻大会,就是一个来自各个地区、说着各种语言的科幻迷,聚集在一起互相找到对方、互相玩耍的场合,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好玩的快闪形式。
几年前,我作为发起人做了一件事情——请科幻作家每人写一篇文章,谈自己心中影响最深远的世界科幻经典。最后的成果就是这个月刚出版的一本书——《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一共有30位科幻作家,涉及31部科幻经典。
今天,我们把参加这次大会、档期又有空的作家朋友都拉过来了,每位作家有一分钟的时间,可以说任何和这个主题相关的话,也可以朗读一段他喜爱的科幻经典。
赵海虹:藤崎慎吾的《萤女》是一部特别有意思的小说,它结合了日本轻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写作模式,最后落脚点则是用“万物有灵”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然后又用特别科学的、建立在科学论文之上的想象,来解释这种万物有灵的体系。我在文章里也介绍藤崎的成名作《水晶沉默》,一部非常硬核的火星科幻小说,希望我的文章能为这两部作品找到他们的目标读者。
陈梓钧:一听“硬科幻”,大家一般都想到寒冷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神奇的外星人等。但我在这里想跟大家推荐贵志佑介的《来自新世界》。这个作品中,他虽然没有涉及任何很严格的科技设定,但却用很严谨和冷酷的推演,为我们制造出了1000年以后的世界,却也呈现一些精彩、有温度的剧情。
其实硬科幻不一定要有穿梭太空的飞船,科学家也不必须要冷冰冰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不一定矛盾,架空、幻想和现实关怀也可以兼具。从这些方面来看,《来自新世界》是不可不提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科幻佳作。
《2001太空漫游》1968年初版书影
顾适:我致敬的是特德·姜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他是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尤其他的短篇小说《呼吸》。
我相信每一代科幻作家都会从前辈那里不断学习,这是一个传承过程;而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要做的另外一件事也很重要——每个人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相信现场肯定也有想写科幻、正在写科幻的朋友,非常非常期待你们的作品,愿科幻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宝树:我写的是阿瑟·克拉克的《星》,探讨的是如何从宇宙尺度理解灾难或者生命意义的问题。
每个科幻作家的风格不一样,有的写得像很严谨的学术论文,有的写得像随笔,有的写得像读书书记。而且和我们的预想可能很不一样,比如陈梓钧老师是非常硬科幻的作家,但他喜欢的可能是介于科幻和奇幻边缘的《来自新世界》这样的作品。
所以长了很多见识,当然也有很多我看了很不同意。比如滕野,他对“恐龙三部曲”的解读我觉得非常有问题。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是他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带有很多个人特色。所以这也是很好玩的过程——如何了解另外一个科幻作家的想法。
《火星编年史》1950年初版书影
一条鱼何以想象坐在飞机里的人的感受
双翅目:我在这里面贡献的一篇文章,是关于《最后与最初的人类》。我在前两年读到它,感觉二十世纪许多科幻的观点和所说的“梗”,都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
所以经典,事实上是一个资源,你可以通过不同科幻作家对于经典的解读,获得阅读快乐。
吴霜:我推荐的是刘慈欣老师的《乡村教师》。我最开始喜欢科幻、痴迷科幻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它是电影《疯狂外星人》的原著,当然拍成电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当日年纪小不懂事,只懂该尊重老师,并未发自内心地觉得做教师真是一件特别崇高的事。而这篇小说把老师这个职业放在宇宙的层面,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去说,真的对我是很大的震撼。我以前数学成绩不好,看到数学老师就头疼,但是读完小说我对数学老师就感觉不一样了。
如果你想知道科幻是什么,有哪些经典作品,它都好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比一般的学术论文集更加有趣,它深浅适宜,是近年来我会推荐的“年度十佳”。
谢云宁:我这次的题目是《超越赛博朋克的〈真名实姓〉》,一半文字写于我大三时。
2003年,我读到《科幻世界》连载的《真名实姓》,非常震撼。特别是发现它居然写于1981年,我用小说里的一句话形容我的震撼程度——“一条鱼怎么能想象到坐在飞机里面的人的感受?”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弗诺·文奇的许多经典小说都进入到中国市场,非常欣喜,推荐大家!
万象峰年:美国科幻作家罗杰·泽拉兹尼的代表作《趁生命气息逗留》,被誉为科幻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十大短篇”之一。小说充满古典浪漫色彩,用广阔而诗意的文字描写了一个不存在于人类视角、但又属于人类的故事。
小说名字连带作为文眼的霍斯曼的这两段诗也广为人知:
来自远方,
来自黄昏和清晨,
来自十二重高天的好风轻扬,
飘来生命气息的吹拂,
吹在我身上。
快,趁生命气息逗留,
盘桓未去,
拉住我的手,
快告诉我你的心声。
科幻原是西方舶来品国中吾辈当有志超越
刘洋:我推荐的是菲利普·迪克的《头环制造者》。完全是从创作出发,从他的设定呈现角度去分析这个文本。
开始写作之后,我发现自己再看科幻小说,从以前单纯的欣赏,完全变成现在的学习——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写?如果是我来,这个角度我可能怎么促进?
菲利普·迪克经常不管不顾地向读者抛出一个又一个设定。这种设定的呈现方式有什么好处?和一般我们平时的科幻作家有什么不同?我对此很感触动,所以对这个做了分析。
杨平:我推荐福斯特的《大机器停止运转》。这是将近120年前、20世纪初的一部作品,那时整个社会正经历剧烈的变化,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正冲击原有传统的思维、观念。
我们现在同样处在这样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等很多技术不断冲击我们,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在我们身后展开。在未来新时代里,会有什么样新的观点、想法出现,都是我们很难去预料的。
因此我们现在重读《大机器停止运转》,会发现很有意思,作者在其中设想的很多东西,可以在现在的互联网上、我们当下生活中看到很多影子,而它是120年前的作品。
我推荐《霜与火》,雷·布雷德伯里的小说。它用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设定,把人的一生浓缩在短短八天里——从婴儿开始,经历青少年、成年到最后的衰老,当这一切在八天中发生的时候,突然就有了一种史诗感。
我们昨天刚好有一个讨论,汪彦中说“一般长篇小说是呈现非常漫长的时间里,一个人经历的很多事、很多场景”。而这个故事恰好在非常短的八天时间里发生,作者写得非常有艺术性,有很强很强的感染力。这种很浪漫的史诗性,我非常想向大家推荐。
飞氘:下面是这个环节最后一位发言者,韩松老师!
韩松:作为作者之一,我在《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这本书里写的是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克拉克是大刘(刘慈欣)老师最崇拜的一个作家。
而作为《想象科学》的读者,我读到的时候非常兴奋。科幻是西方舶来品,第一次这么多中国作家集中在一起评论世界经典——30位科幻作家,笔触涉及31部科幻经典,写下他们受到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他们的认识。从中我读到谦虚学习,也读到深深的自信(他们刚才不够自信,但在书中评述时很自信),更读到了为什么今天中国科幻大会能有如此盛况。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在场的各位,你们能够超越这些经典。
发表《乡村教师》的《科幻世界》2001年第1期
老一代的幻想老被地面的重力拉下去 新生代的科幻作家真的是“飞起来了”
听众:请问宝树老师,您在前段时间翻译了《造星主》。这也是一部经典,之前在国内也有过译本。什么样的契机,促成您再译新版?
宝树:很多人不知道《造星主》是斯特普尔顿写的。我是科幻迷,之前一直在国内,出国后发现这个作者我从来没听说过,但它在国外是一个经典。我很好奇它到底写的是什么,就买了英文版来看。
它讲的是一个人在深夜仰望星空,被一种力量所感动,飞到星空中、飞到其他星球上去,看看各个星球上的种族,看看他们文明的发展,看看宇宙的历史。
《造星主》是我们非常梦想的那种科幻,没有那么多悬疑和复杂的情节叙事,非常简单,但又符合我们对科幻最深层、最直白、最直接的渴求。
我特别爱这本书,就用了若干年把它又翻了一版中文。
听众:《造星主》有点儿不太像是小说,您对这部作品是什么感觉?
宝树:这个书里都写了,你们去看书,看我的前言就可以了。
听众:想问江波老师,今年上半年《银河之星》被改成了动漫,您觉得改编得怎么样?
江波: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直接问豆瓣、问B站,还是看动漫评分吧。
听众:想问刘洋老师,作为一个理科生,您如何平衡逻辑的严谨性和科幻作品思维的跳脱性、创造性?我之前试图创作时,常常会把某个领域的论文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越深入了解,逻辑思维就越多,需要考虑的逻辑性也越来越多。
刘洋:是的。所以我觉得可以阅读论文,但不要读太深入,理解太深入就很难写了。比如我的专业是超导,我就很少写超导领域的科幻,而是写跟自己专业偏一点的领域。
我还建议大家读论文一定不要读《Science》和《Nature》的论文,要多找一些比较“民科”的论文看,这种论文最刺激灵感了。
听众:想问韩松老师,您觉得新生代科幻作家和老一辈在写作风格上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韩松:我当过好多奖项评委,感觉新生代的年轻科幻作家能够“飞”起来。
就像大刘说“老一代的幻想老是被地面的重力拉下去”,而新生代的作家真的是“飞起来了”,这是最大的区别。
听众:我是来自宁夏银川一中的学生,我那边的科幻迷很少,能来到这里也是请了几天假。特别想问一下各位老师,怎么看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比如我的母校,科幻迷少的情况?
飞氘:教育资源,确实是需要一个不断努力追求更公平的过程。很多外国和在场的中国科幻作家也写了比较乐观的故事,想象借助更好的技术手段,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获得很好的教育条件。抱歉,很短的时间里我只能说这些。
《太空神曲》1973年初版书影
故苟欲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听众:我读科幻算时间比较长的了,曾经,感觉科幻属于比较边缘的小众文学。想问韩松老师,您当年当评委时有没有想象到科幻迷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盛况?
韩松:想象过的。我大约30年前写过一个小说《星河的生日》,就想象过未来中国的科幻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知道会非常厉害。
听众:赵海虹老师,我知道您的一些作品被评为“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您觉得少儿科幻的写作难度在哪里,在科幻和儿童文学结合方面,它的创作难点在哪里?
赵海虹:首先,中国科幻文学早年被归入儿童文学去评奖,是因为历史限制。《三体》也得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我得奖那篇确实是少儿科幻。
我后来有意识地,同样一个素材、技术点,写成成人科幻时,更多把对于未来的忧思等比较沉重的东西放在里面;而在写成少儿科幻时,会偏向写它光明的未来。因为我想一个人在儿童时代,如果看到所有技术发展的未来都是沉甸甸的、要走向下坡路的、都是反乌托邦的,那他对于推动这个技术就会没有动力了。我想在少儿时代更多给他们展现光明的未来,让他们有志用技术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
听众:我是一个从1997年就开始订阅《科幻世界》的读者,这两天带了好多古早的《科幻世界》找作者签名。今天带了一本,是2003年江波老师发表第一篇小说那期,江波老师自己都感慨他的发量跟当年照片上非常有差异。所以我想祝福各位老师都能发量坚挺,尤其想祝韩松老师身体健康。
听众:我想问韩松老师写“医院三部曲”,是不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住院?我自己的圈名来自于您作品里的万古教授,当时初三,感觉这个名字很帅,就这么叫了。
韩松:我是身体不好,而且我预料我的身体会更不好,所以写了“医院”。而且我觉得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变成都是白大褂、大家都在排队看病、都在被检查的那个状态。
飞氘:非常感谢今天能够到场的所有科幻迷朋友,也感谢所有今天到场和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场的作家朋友。
最后分享一段我的主题感想。这段话是鲁迅先生120年前翻译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时写的那段有名的《月界旅行·辨言》——
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