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8月,杨阿姨(化名)和朋友们相约去田间拔草,没想到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疾病正逐渐靠近着她……
这是什么怪病?
8月的急诊,来了一位“奇怪”的患者。患者杨阿姨一周前还和往常一样在田间务农,一周后病情却达到了非常危重的地步——反复高热不退,全身关节、肌肉剧痛,短时间内进展为肝功能衰竭,且白细胞、血小板也明显减少,还出现了呕吐和淡红色小便。当地医院使用抗生素治疗过几天,症状反倒越来越重。杨阿姨的丈夫和女儿都十分着急,担心是得了什么怪病,于是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杨阿姨本身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科的老病人,长期在风湿科门诊随访,情况一直都不错。这一次,面对突发的病情变化,风湿免疫科许成主治医师在查看患者后,发现发热、关节痛原因尚不明确,但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立马收到专科评估病情。
原来是它在捣鬼!
患者多器官受损,病情迅速变化,千钧一发之际,留给医生思考的时间并不多。与此同时,主管护士报告医师,患者今天特别嗜睡,对答问题也不是很清晰,出现了意识障碍,这一定是极为危重的情形。
到底是什么病因会引起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呢?风湿免疫科治疗组医师反复询问病情,一一排查可能的病因:
1、是嗜血细胞综合征吗?
杨阿姨患有的类风湿关节炎不能解释现在的病情,会不会是诱发了嗜血细胞综合征呢?这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常常表现为发热、血细胞减少及全身多系统的症状。但完善的相关检查结果否定了这一可能。
2、是药物中毒吗?
患者长期服用抗风湿药物,会不会出现药物中毒呢?风湿免疫科医师在仔细核对过患者用药方案,并将每一种药物与家属做了核对,发现患者并没有用错药。
3、是接触了农药或被蚊虫咬伤吗?
患者发病前在林间除草,会不会接触到了农药或者蚊虫咬伤呢?请患者家属一一确认了曾和杨阿姨一起去林间除草的人的电话,并询问了他们有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以及有没有被蚊虫咬伤,但并没有发现问题。
4、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吗?
患者入院后,医师对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都进行了一一排查,并没有发现依据,经验性的抗感染治疗无效。风湿免疫科医师在与肝病感染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反复沟通后,考虑病情危重,建议进行宏基因组测序,这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检测病原体的技术手段,并准备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治疗上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诊断有了指向,感染仍是首先考虑。基因测序有了结果,终于在血里找到了罪魁祸首——新型布尼亚病毒!
杨阿姨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而且发病过程中出现神智不清,考虑是累及了神经系统,这是极其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情况。所幸患者发现及时,并在入院两天内明确了病因。考虑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风湿免疫科医师联系了肝病感染科蒋贤忠主治医师,建议转肝病感染科专科隔离治疗。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什么?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死率很高。幸运的是,杨阿姨遇到了细致的风湿免疫科医师团队和专业的肝病感染科医师团队,经过了严谨的病因排查和1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患者复查血提示肝功能明显好转,炎症指标正常,神志清楚,也不发烧了。不久,杨阿姨就顺利出院了。
1、什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叫“蜱咬热”。该病毒可导致人体发热、咳血、便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后,潜伏期一般是1~2周。潜伏期一过,发病后,大多数人症状不是太严重,都可以自愈。但严重的将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病死率高达6%~30%,预后较差。
2、新型布尼亚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虫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蜱虫多生活于野外草木茂盛的地方,靠吸食鼠类、鸟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为生,每年5~10月是其活跃期。因此,该病主要发生于林区、丘陵等地带,多发于春、夏季节。
此外,新型布尼亚病毒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感染者(或尸体)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后,被传染几率非常高。
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如何预防、治疗?
1.预防
如在野外,应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从事相关作业人士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并做好防蚊防虫措施。
如被蜱虫叮咬,不要强行捏拽取出,易造成蜱虫口器、前肢等断裂,留在体表,应用酒精等涂在蜱虫头部,让其松口脱落,或前往医院处理。
2.治疗
万一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一定要记住,及时治疗是关键。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
温馨提示
蚊虫叮咬虽然会导致很多传染病,但也不用过分恐慌。大家前往非虫媒传播疾病地区,正常防蚊驱虫即可。但若前往虫媒传播疾病活跃地区,还是要做好相应防蚊驱虫准备,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