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调解成功案件同比增长70%、司法拍卖处置财产成交金额209.1亿元、知产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数同比增长150%……北京日前交出2023年前9个月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绩单,凸显了北京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鲜亮特色优势。北京坚持问题导向、首善标准,压茬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版至6.0版改革方案,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整合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北京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不断提升北京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为各类经营主体在京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必须确保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从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配套文件,到强化依法行政和管理,实现受理、审批、办结在政务大厅一站式完成;从出台《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对列入清单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到提高司法审判效率,推动纠纷解决模式系统性重塑,健全立案、审判、执行、破产联动机制,为陷入困境的企业争取挽救“窗口期”,探索跨境破产制度……一系列更有力度、更具温度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举措,让各种妨碍生产经营活动的“潜规则”和隐性障碍得以陆续破除,切实保护了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问题导向、首善标准是北京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指南针”。对市场主体而言,如何在企业的产权司法保护、商事纠纷解决、破产审判等方面加强工作创新,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放管服”改革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多便利,都事关经营活跃度和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只有将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落脚点,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着力点,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法治保障才有了突破点。
从北京的实践看,无论是将大型活动安全审批时限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部分场景推行即时审批、“一次审批、多次告知承诺”等制度,还是为外籍商贸人员来华提供口岸签证和换发多次入境商贸签证的便利,进一步便利跨境商贸人员往来,顺畅、高效开展贸易合作;无论是率先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中探索应用电子印章技术,还是依法加大知识产权案件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提高酌定赔偿标准,发挥惩罚性赔偿遏制侵权、激励创新的作用;无论是建设北京国际商事法庭中英文网站,推进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还是优化破产援助资金审批流程,进一步推动无财产、无人员、无账册的“三无”破产企业顺利出清……所有这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便利高效可预期营商环境的探索,都为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更有力的法治服务和保障。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以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对政府与市场关系作出进一步厘清,为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提供保障,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奋力前行的北京,将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